华商访谈





最怕成为公众人物的李兆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香港回归祖国前后,他更缔造财富神话,一举创造了华人在世界财富排行的最高纪录。


6岁开始接触生意到80余高龄仍保留公司职务,他一直在商业经济舞台勤奋不懈;从不到20岁只身前往香港到成为香港商界的一代元老,他以始终如一的信心营商投资,奉献社会;从地产大佬到“亚洲股神”,他既让自己的人生充溢精彩,也为香港和内地发展积极努力,堪称华商楷模。


华商楷模 慈善大家

——香港恒基兆业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兆基


他的创富故事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香港人的梦。


1948年,一个来自广东顺德的“乡下仔”,带着1000港元只身南下做贸易生意,1958年开始投资香港房地产,经历1965年发生银行挤提及倒闭风潮与六七暴动,在很多地产商缺乏信心的时候,他反而趁低吸纳,在香港买入大量地皮,成功打造了恒基集团这个房地产王国。他就是香港恒基兆业地产集团主席李兆基——在1996年美国《福布斯》的全球富豪榜中,排名第4位;之后又在1997年7月的《福布斯》全球十大富豪榜再次蝉联第4位。他用实力为港人赢得亚洲首富的荣誉,也增进了回归之年外界对香港经济前景的认识和信心。


当年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小市民,做梦也没想到能够在1997年被《福布斯》宣布为全世界第四大富豪,也是亚洲首富。”80多岁的时候,作为香港地产大鳄的李兆基赢得了“亚洲股神”的称号,但依然谦逊不已,把自己取得的成绩归于“配合时势所致”,直言自己在香港最初的30年也是平平淡淡,但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入对了行,“幸运地进入了地产业”,因为当时的香港房地产是升值最快的行业,一路做下来的成绩甚至超出了自己的意料,“直到有一天《福布斯》告诉我是全世界第四大富豪,我才知道自己有这么大的成就”。


而在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慈善与公益方面,李兆基更是不遑多让,尤其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更带领他的家族和企业,先后3次向灾区同胞伸出大爱之手,不但在不到半月的时间内先后累计捐款近6亿元人民币,创下捐款数目之最,而且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表达关切,筹备赈灾,成为少数既出大钱、又出大力的企业家之一。


地产创富 千元变千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年只拿着父亲给的一千元,从家乡广东顺德到香港闯天下的李兆基,现在已然是顶尖千亿富豪。而他的创富故事,则要从他十八岁来香港说起。


1929年初生于广东顺德一个富裕家庭的李兆基,在同辈中排行第四(至今香港坊间很多人喜欢尊敬又亲切地称呼他为“四叔”)。在他出生前,父亲李介甫已拥有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两间门店,经营着黄金、汇兑、外币买卖生意。


从小耳濡目染,使李兆基对做生意产生了特殊的兴趣。20世纪30年代,李兆基的父亲从顺德来到广州,开了一家银庄。小学刚毕业的李兆基也随父亲来到广州,在父亲的银庄里打杂。李兆基在银庄里每日接触大量钱财,他亲眼看见有的人几天前还拥有几捆钞票,几天后便随钞票剧烈贬值而一文不名。年轻的李兆基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钞票只是浮财,而拥有物业才是真正的恒产。


1948年,李兆基怀揣一千元钱,只身来到香港,躲避战乱。初抵香港,李兆基利用他熟悉货币兑换业务的优势,在几间银铺挂单,从事买卖外汇和黄金的生意。当时正值解放战争之时,不少内地财主跑到香港,外汇兑换业务及黄金买卖生意十分兴隆。李兆基与人合作,在这场黄金大战中大赚了一笔,为其后来事业的发展奠下第一块基石。20世纪五十年代初,李兆基又转行做五金生意和进出口贸易,生意十分顺手。然而,尽管钞票源源不断地赚进,李兆基的心里仍不踏实,广州的经历令他终身难忘,他决心另择生意行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人口迅速膨胀。加上天灾连年,不少人都追求一个安全稳定的居所。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让李兆基看准了切入地产业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


1958年,李兆基和冯景禧、郭德胜等八人合股组成永业公司,开始涉足地产生意。公司开办后,他们推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面向广大中下层市民,一改过去地产业经营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楼宇均销售一空。


1963年,李兆基与冯、郭两人另组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李兆基任董事局副主席兼公司总经理。三人联手,在地产界声名遐迩,博得“三剑客”之名。因为看准香港经济起飞和人口急速增长的时机,新鸿基公司大力兴建大型屋村和中小型住宅楼宇,并发展得十分顺手。几年间公司越做越大,但没有想到,很快就迎来了市场的洪涛巨浪。


1967年,香港暴动。李兆基说当时整条街都是炸弹,很多有钱人都认为香港不够安定,很多人都出国离开香港。他说那时地产楼价几乎跌到两三成、一两成,几乎跌清光。


1972年,新鸿基地产股票正式上市,合作了十余年的“三剑客”也于此时分手。分手后,李兆基分得约值五千万港元的地盘和物业,他又用这些物业于当年底和胡宝星合作,组建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1973年初,香港股市牛气冲天,李兆基趁机将永泰公司上市。


1975年,香港股市开始复苏。李兆基也在此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业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后,李兆基有意将恒基兆业上市。他选择了一个最便利的方法——买壳上市。李兆基的目光瞄向他与人合股的永泰建业公司。他以物业换取了永泰一千九百万股的新股,成为最大股东。接手永泰后,李兆基又将面向广大市民的经营方法注入永泰,使永泰发展良好,股价也随之上涨。恒基兆业成立之初,仅有股本1.5亿元,楼盘20个。但几年之后,它的地盘激增至逾百个。李兆基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方式来为自己增加土地储备。他采取的方法是收购旧楼,然后拆建出售。这些旧楼由于绝大部分在市区,故发展潜力十分惊人。李兆基长年在欧美的中文报刊上刊登广告,收购香港的旧楼。这一招,不仅方便了那些华侨,也使得李兆基在没有竞争对手下取得最优化的效益。在收购了一层旧楼后,他会想方设法陆续买下全楼,然后再逐渐买下周围楼宇,无声无息地扩充着。在收购后期时,即使价格较高,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因为即使如此也比官地竞投合算。李兆基以工业化方式经营地产业。他将土地视为原料,楼宇为制成品。源源不断地收买土地和不断生产出成品,使恒基兆业博得港人口中的“楼字制造工厂”的名声。


1981年6月,在香港股市的再一波狂潮中,李兆基成功地将恒基兆业推上市,一举集资十亿港币,充实了自己的实力。成功地渡过了八十年代初、中期香港地位未定时的低潮期。渡过了八十年代初、中期的低潮,李兆基和他的恒基兆业又上一层楼。


1988年,恒基兆业地产公司全面收购了永泰建业,将之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恒基兆业地产和恒基兆业发展这两个实力雄厚公司的李兆基,也一举跃入香港十大富豪榜中。


至此,李兆基精心设计的收购、吞并战终于实现了完满的结局。其借壳上市、以小博大的收购、吞并战术,至今仍成为股市收购战中的成功范例,成为香港经济学教授的课堂上经常引用的著名例证。


成功,往往看谁能够坚持到最后。香港楼市经历多次起跌,并在回归祖国前后升至顶峰。这时亦是李兆基的收成期。楼市劲升,李兆基的身家水涨船高,1996年,他以1270亿元身家,登上美国《福布斯》杂志世界十大富豪排行榜的第四名,并在1997年,蝉联第四名,成为当时全球最有钱的华人。对此,李兆基倒是颇有平常心:“有时打麻将不是为了赌钱,是为了兴趣。你吃了糊会觉得很开心,不是计较金钱。


不止香港,李兆基的投资版图亦很早就涉足内地。当内地开始招商引资,并向海外华侨华人发出回国参与建设的号召后,李兆基即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其中。


早在1980年时,他就与胡应湘、李嘉诚、郑裕彤、冯景禧、郭得胜等香港著名企业家联手,在广州投资了当地首家中外合作大型五星级酒店。之后,又与利铭泽等共同投资了广州引进首批外资企业之一的花园酒店。花园酒店是国内第一批高星级酒店,至今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五星级商务酒店之一。店名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在经营期间,双方诚信合作、互利互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誉为“改革开放的硕果、合作经营的样板”。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兆基安排长子李家杰全权负责恒基兆业在内地的业务发展,并完成了以耗资33亿元人民币的北京恒基中心为代表的一批投资项目。到1996年时,恒基(中国)已在内地拥有22项地产项目,资产估值137亿港元。当年,恒基(中国)成功上市,成为恒基兆业集团的第6家上市公司。


进入新世纪后,恒基(中国)除积极开发在北京、上海及广州的地产项目外,还以“核心城市,核心地点”为理念,在内地众多二、三线城市发展。到2008年末,集团在内地的土地储备共1.157亿平方呎,另有楼面310万平方呎作为投资物业。而且,其土地储备还在大量增加。同时,集团也在内地有多个大型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中,代表性项目包括,地处北京CBD中央商务区中心区的北京环球金融中心,以及投资超过100亿元人民币、高度达430米的长江以北第一高楼——沈阳国际金融中心等。这些项目,全部选址于市区的繁华地段,不仅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与形象。


地产之外,李兆基也带领恒基兆业旗下其他业务进军内地。如今,中华煤气已在内地18个省市经营有90个项目。


透过这些投资,李兆基在内地建立了庞大的事业体系,为各地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贡献了积极力量。而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的他,早已成为香港地产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显要人物。


巨资公益 帮教兼扶危


在企业经营方面,李兆基享有“铁算盘”的趣号。不过,对于员工及合作伙伴,他向来是仗义疏财。几十年来,他几乎跟香港各大地产商都有过合作,而且从无不愉快的经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事业稍有成就之后,李兆基更是乐善好施,贡献社会,尤其体现在教育事业上。


这样的公益支持首先在香港展开。1978年,他斥资2000多万元重建了香港培侨中学,并于同年捐资支持香港顺德联谊总会,创办了葵涌顺德联谊会李兆基中学。1979年,他又在英国牛津大学华顿书院设立“李兆基奖学金”,每年保送三至四名香港优秀学生负笈牛津大学,先后已有四十六位修读不同科系的学生受惠。


李兆基对香港中文大学的学术科研发展贡献尤多,他资助中大设立三年制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并担任顾问委员会委员,现任该校联合书院校董。又联同挚友郑裕彤捐六百万美元予中大及耶鲁大学,支持香港、华南及台湾地区研究计划。


2007年3月20日,李兆基基金会宣布,捐款4亿港元予香港科技大学,支持科大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教研学府。9月份则再次捐款5千万元予香港公开大学。同年11月份李兆基还捐出5亿元予香港大学。为作答谢,港大把一个讲堂及一个综合学生活动中心以“李兆基”命名。据统计,从2005年到2007年,李兆基仅向香港各大院校捐赠的数额就已超11亿元。


在香港教育领域以外,他屡次捐款支持国际康复机构、香港公益金及爱丁堡公爵奖励计划。1994年,由恒基兆业集团策划发展并投资10亿港币建设沙田仁安医院。这是香港新界东区首间成立之私家医院,也是后来内地到香港生孩子热门医院之一。2010年,李兆基向仁安医院仁心仁术慈善计划捐献港币2000万元,加强该医院向市民提供的免费手术医疗服务。


2008年3月4日,李兆基被北京大学聘为“名誉校董”


为了纾减香港的住房压力,他甚至做出了“捐地”的惊人举措。2013年6月3日,李兆基公开表示,计划捐出可建1万个住宅单位的农地,令2万至3万人受惠,并已选出7幅新界土地由政府选择,总地价约8亿至10亿港元。位处粉岭附近由李兆基私人持有的首幅农地面积逾10万平方英尺,料可建1千余间面积约300平方英尺的住宅。“自己已80多岁,希望既要聚财又要散财,捐地的做法十分值得,用十亿可帮助到几万人,很开心。若未来再捐地,将会由个人向上市公司恒基地产买入地皮,并向股东赔偿。


对香港贡献不菲,对内地的支持,李兆基同样不遗余力,仅在家乡顺德就捐资超过亿元之巨。1978年,李兆基与郑裕彤一起捐资180万元扩建顺德华侨中学;1980年捐资310万港元兴建“顺德医院”;1991年捐赠500万港元助建顺德体育中心;1994年与郑裕彤各出资800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两所高级中学——“顺德李兆基中学”和“顺德郑裕彤中学”;1996年,顺德举行首届教育基金百万行,李兆基不但捐资,而且亲自参加全程活动。


在内地的教育领域,李兆基的资助依然可圈可点。1981年10月,李兆基率领一个包括“工”、“商”、“学”多界别在内的香港访问团到访北京,获得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的接见,并提及培养人才是国家当务之急。李兆基回到香港后立即筹备,并捐出500万港币,在好友霍英东、郑裕彤及王宽诚的共同支持下于1982年成立了“培华教育基金”,并被推举为信托理事会主席。通过该基金,李兆基赞助内地开展各项教育及培训活动,至今已为内地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培训了大批高级管理人才。


2008年,李兆基捐一亿元支持复旦大学教育建设,其捐资兴建的复旦新江湾校区图书馆被命名为“李兆基图书馆”。


2009年6月,李兆基再向北大、清华捐赠4亿元,并与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正式签署捐赠协议书。北大获捐赠的2亿元人民币将被用于支持北大人文学苑的建设、公共教室楼的维护和设立讲座教授基金,以促进和改善北大的科研教学环境。落成后的北京大学人文学苑将永久命名为“李兆基人文学苑”,公共教室楼将命名为“李兆基楼”,讲座教授基金命名为“李兆基讲座教授基金”,获得该基金资助的教授命名为“李兆基讲座教授”。


2011年,李兆基在2009年向清华捐赠2亿元的基础上再捐赠1亿元人民币,以兴建李兆基科技大楼。


据保守估计,李兆基自1982年以来赞助内地各项教育事业达400余项,令数以万计的内地民众受惠。而对于资助教育的公益偏爱,李兆基曾解释:“我们商人喜欢求实际效果,教育的回报率最高,因此最值得我投资。以小学教育为例,如在内地教育未普及之荒僻地区,用很少金钱便能开设多间学校,教育不少的学生,这不是回报高收效广吗?这些受捐学生成材后,还可把他们的学识传授给不知多少人,对祖国建树良多,我引以为慰。


除了教育,在内地的慈善事业上,李兆基同样不吝伸出援手。2005年起,李兆基捐赠设立“温暖工程”,首期投资3.3亿元的项目于2006年12月展开,由儿子李家杰亲自监督落实,现已超标完成。李家父子还捐出第二期善款3亿元,再培训100万农民工。2009年4月8日,有鉴于“温暖工程——李兆基百县百万农民及万名乡村医生培训”计划进展顺利,李兆基决定再捐出6000多万元人民币给予广西和宁夏,培训10万名农民工。另外由上善基金拨出1400万元,在宁夏建造6000个雨水窖。李兆基表示,上善基金分阶段投入资金可能多达百亿元,将重点资助内地缺水地区。此外,他还捐赠1亿元支持国家游泳中心的建设。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更带领他的家族和企业,先后3次向灾区同胞伸出大爱之手,在不到半月的时间内先后累计捐款近6亿元人民币,创下捐款数目之最;2009年10月21日,李兆基基金会再向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广元市捐赠8000万元,用于重建广元市中心医院门诊内科大楼。


成功法则 勤奋是第一


贵为享誉全球的超级富豪,大企业家中的杰出代表,因卓越的经济与社会贡献,李兆基自然收获了无数的荣誉。


1995年,《亚洲周刊》授予他“亚洲企业家成就奖”的殊荣,并名列榜首,赞誉他为当年亚洲最杰出的企业家。1996年以127亿美元个人资产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亚洲首富,亦为当时世界第四大富豪,1997年再次蝉联《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第4位,资产已高达150亿美元。至今仍是华人在世界富豪排行榜的最高名次之一。


1988年,澳门东亚大学颁赠工商管理学博士学位给李兆基,对他在香港商界的卓越成就致以崇高敬意。此后,李兆基还分别于1993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于1997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荣誉工商管理博士学位,于1998年获得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在内地,也先后被授予顺德市荣誉市民、佛山市荣誉市民、广州市荣誉市民等荣誉,以赞扬他在企业界的成就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他所拥有的巨大事业成就与大企业家风范,从来都是被关注的焦点,但他却异常低调。正如1993年,香港中文大学在为他颁发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的赞词中所写:李先生不喜欢谈论自己的成功事迹,人说求他捐款易,求他自述难。


不过,李兆基倒是喜欢与年轻人分享经验。李兆基近年经常到大学演讲,并提及他成功的四大基本法:第一是刻苦耐劳,勤奋努力;第二是经济未定,不宜早婚;第三是第一桶金,以钱赚钱;第四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李兆基的座右铭是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他认为凡成功不可或缺的是培养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准备,有独到眼光,方能先别人一步。李兆基有句名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他认为,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力,艰苦奋斗,他最不喜欢把时间及金钱花用在吃吃喝喝的应酬之上。而做大生意,最紧要的是计算精确。生意额大,牵涉的本钱和盈利大,出入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都很重要。


即便为人处世低调,但对有利于香港社会进步的事务,李兆基从来都是积极参与。1993年,他被中国政府委任为港事顾问;1996年,又被全国人大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及推选委员会委员。那正是他事业最繁忙的时期,但无论多忙,他从来都不缺席有关会议或工作,深得尊重。


人生追求财富,但原来最吸引人的,未必是结果。回望过去,李兆基说最令他怀念的是当年三剑侠一起,在新鸿基打天下的年代。“SHK代表我们三个英文字母,即三剑侠各人的代号。有时我外出打球,晚上近入黑时坐车出来看见那个招牌有些感触。就是好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即他们已经不在,我亦年纪很大,夕阳是很好,但又近黄昏时间。年纪大了,有这样的想法。”李兆基说,如果可以,他愿意用九成九的身家,即过一千亿元,来换取三十年青春。“现在以我有一千亿元(身家)计算,(只要保留)百分之一我也有十亿,那十亿元已经足够。那十亿元和一千亿元差不多,可以有一样的享受。那我当然希望用百分之九十九的身家换三十年青春更加划算”。


寸金难买寸光阴,现在的李兆基更加珍惜拥有的时间,达成他人生另一个重要的目标——说有生之年,只要恒生指数升到三万点,他每年会捐十亿元做慈善,升到四万点,更会捐双倍。按照精于算术的李兆基的推算,如果一年捐十亿元,以每人受助一万元计,每年就可以令十万人受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即便如此,李兆基也还是提前做出了很好的接班安排。长子李家杰多年来为父亲打理内地的房地产业务,幼子李家诚主要为父亲打理香港的房产业务。


2015年6月1日,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李兆基于7月1日起退任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提名委员会主席及薪酬委员会成员职务,但是依然保留了执行董事的身份。李兆基次子李家诚由此调任恒基发展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提名委员会主席和薪酬委员会成员。这样的稳妥安排,可谓用心良苦。


老子说,“上善若水”。现在,李兆基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像水那样润泽民生,“年事已高,希望能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回馈社会。”




华商领袖编委会   邮箱:info@hs-lingxiu.com 京ICP备18032406号

Copyright  © 2018 华商领袖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