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访谈





在世界各地,都有“第一家”的产品,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全球各大城市,无论是美国旧金山、印度加尔各答,还是南非约翰内斯堡,乃至中国各大城市,都可以发现“第一家”的身影。“第一家”每天生产3000多万张薄饼皮,年产约100亿张,畅销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全球市场60%多的份额,被称为“薄薄一片,席卷全球”。


小产品能做出如此大生意,全靠“第一家”的掌舵人——新加坡籍华商魏成辉。40年来,他凭借个人毅力和敏锐商业头脑,将“第一家”从一个小工厂发展成为多元化的商业帝国集团,把“第一家”的品牌从新加坡扩展到全球。魏成辉也因在“第一家”和其他领域的卓越成就,成为新加坡无人不晓的商界人物。


回顾70年人生路,魏成辉认为自己很幸运,他在梦想的长城里,生于中国,又在梦想的长河里,成长于新加坡。正如他的自我介绍:“我是中国出生的新加坡人魏成辉——生长在中新交汇、文化熔融的特殊时代,凭借着大国之根、小国之爱,实现了海外华人的中国梦——让中国更富强,让全世界华人生活得更有希望。”


“薄饼大王”的中国梦

——新加坡第一家食品集团董事局主席魏成辉


“我是个流着华族血液的新加坡人,‘一带一路’是世界经济的长城,也是让世界更美好的涓涓大海。我和许多企业家一样,幸运地走在这条康庄大道上,期盼中国富强,世界大善,全球大美。”魏成辉说。


事业——小小薄饼,全球闻名


魏成辉194812月生于福建福清市三山镇鳌头村。他出生时,父亲魏可忠已下南洋谋生,他也在6岁时随母亲来到新加坡,与父亲团聚。


中学时,魏成辉对摆弄各种电器十分着迷。中学毕业后,他专门进修了两年电器机械课程。当时华校毕业生不好找工作,魏成辉便到父亲经营的批发行打工,从事食品批发销售业务。


“在我成长、创业到致富的人生曲折道路上,父亲对我的影响既深且远,点滴成川。”魏成辉回忆说,父亲虽然念书不多,却具备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自己身为长子,父亲要求特别严格。他以中国传统方法来管教孩子,孩子有错时难免要打骂,用意是希望孩子痛定思痛,日后能出人头地、有所成就。“我经常反思,在我成长期间,如果父亲持家、教子无方,我很可能早已误入歧途。”


尽管十分敬佩父亲的勤劳精神,但喜爱机械的魏成辉骨子里对自家生意并不感兴趣。他一边替父亲打理生意,一边谋划着创业。21岁那年,雄心万丈的魏成辉就利用父亲资助的1万新元与父亲的一位朋友合伙做生意。没想到出师不利,本金在8个月里就亏个精光。



2011年5月,魏成辉(右五)与时任天津市委副书记何立峰(右四)共同出席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新加坡第一家企业集团食品工业园奠基仪式


“当时,我给父亲打工每月只挣60多新元,亏掉的钱相当于十几年的工资。”魏成辉说,首次创业失败之后,他心痛不已,但思想也变得成熟,了解到挣钱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他痛定思痛,重新向亲朋好友筹措了1.6万新元,选择了自己更擅长的领域——开办一家修理和装配机械电器的工厂。这次他找对了方向:在他的努力经营和精心打磨下,这家名为“星城”的机械修理厂规模虽小,却是年年赚钱。


几年后,“星城”的年收入达50万新元,魏成辉还清所有欠款还有盈余。于是他更进一步,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工程师一起成立了泛星机械工程公司(Interwide Mechanical Engineering),在裕廊船厂修船舶。4年后,两家公司年收入合计达250万新元,有员工400余人,俨然成为中型企业。


1977年,29岁的魏成辉迎来了人生和事业的转折点。他经营的机械修理厂毗邻一家名为“第一家机制薄饼皮”的工厂,因众多股东希望转让工厂,一直看好食品行业的魏成辉立刻出手,把自己的机械修理厂抵押给银行贷款,买下这家工厂的全部股权,并将公司重新命名为“第一家食品厂有限公司”。


薄饼皮又名“春卷皮”,是春卷、咖喱角(Samosa)等中国和印度食品的重要原料。魏成辉接管的这个工厂虽然名为“机制薄饼”,但自动化生产却并未被真正落实。工厂的23名员工每天只能生产3.2万张春卷皮,产量低、人工成本却高。于是,他决定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公司真正实现自动化生产,并以自动化控制成本,扩大规模。


当时,全世界都找不到一台自动化制作薄饼皮的机器,但魏成辉看准了机械化生产的必然趋势,决定自己动手设计。经过两年的夜以继日,他研制出了全球第一台全自动薄饼皮制造机。这730多个日夜的打拼,被魏成辉视为生命中最艰难却也最辉煌的经历。机械改良后,“第一家”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全自动化薄饼皮生产工厂,每天的产量也从3.2万张增长至80万张,翻了25倍,所需工人却几乎没有增加。依靠这样的规模优势,“第一家”迅速成为了行业的领导者。


1983年,魏成辉融资2000万新元,建立一座6层的现代化工厂。当时贷款的银行认为小小的薄饼行业不需要那么大的投资,但魏成辉以有理有据的分析和建厂后的规划,最终取得了银行的信任。1986126日,第一家食品大厦正式落成启用。时任新加坡贸工部长李显龙主持启用仪式,称赞“第一家”的成功是本地企业的典范,赞扬魏成辉的远见、革新、不屈不挠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力的精神,正是创业者所必备的素质。



2014年,时任新加坡总统向魏成辉颁赐公共服务星章(勋条)


有了产量就必须有市场。魏成辉知道,200万人口的新加坡消化不了自动化规模生产的产能。他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从1980年开始,“第一家”几乎参加了所有大型国际食品展销会,并建立起一个个海外销售网络和渠道。而魏成辉自己第一次到澳大利亚悉尼唐人街推销薄饼皮。


在澳大利亚建立销售点后,“第一家”开始进军欧美市场。1988年,“第一家”花1500万美元收购了位于美国洛杉矶,生产双龙品牌食品的万安食品厂,开创了新加坡中小企业收购外国工厂的先河;1990年,魏成辉收购了一家在美国颇具实力的日本企业的50%股份;1991年,他在家乡福清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成立冠辉食品公司;此后,“第一家”在世界各地开设新工厂。


1986年,魏成辉从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手中接过“国家生产力奖”,“第一家”成为首家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小型企业,这是魏成辉和“第一家”最为荣耀的时刻之一,也是新加坡政府对他坚守小行业、做出大成绩的最好褒奖。也是同年,魏成辉又获得了“商业时报及DHL国际企业奖”,颁奖者是当时的贸工部长、如今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1994年5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胞弟邓垦应邀赴新加坡访问时,特地来到“第一家”参观。得知眼前高效运转的薄饼机器都出自老板魏成辉之手后,深受震撼。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第一家’的机器都是魏成辉先生亲自设计的,这让我感到很惊讶。这种做法,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工厂领导人的创造力。本人对魏先生的创新精神十分钦佩。”邓垦说,“第一家”食品是“小产品做了大生意”。


归来——不忘初心,利国利己


魏成辉曾说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是1979年,那时31岁的他回到出生地福清。“触目可及的都是穿着单薄褴褛的蓝色服装的老乡,望着一片灰蓝,我当时立下志愿,如果我有了成就一定要返乡建设,因为饮水思源是我们华人最宝贵的精神力量。”1985年,他开始回到家乡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快车道。魏成辉也将目光投向了家乡:1993年,他力排众议“吃螃蟹”,收购国营福州啤酒厂100%的股份。“这个收购也成为我在自己出生地展开中国梦的起飞第一站。”魏成辉说。


当时,要把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国有企业卖给外资的消息震动了整个福建,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而在魏成辉这边,许多人也并不看好这一收购,毕竟从新加坡到中国需要克服的困难太多,不如不做。但魏成辉的坚定决心从未动摇:“真正的生意人,既不赶潮流,又不找借口,只相信一个铁的事实:把事业做大、做强。


魏成辉提出“三利经”: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老百姓的生计、有利于公司的发展。本着这一原则,魏成辉最终克服重重阻碍完成收购,并将啤酒厂更名为“第一家啤酒厂”,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外资在中国内地控股的首家啤酒厂。


由于自己并非专业人士,魏成辉还找来专业合作伙伴——亚太酿酒厂合作,让其40%股权,并由专业人士生产和经营。但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第一家啤酒厂一连7年亏损,累计亏损几千万美元。19999月,魏成辉买下全部股权,亲自经营啤酒厂。不认输的魏成辉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让啤酒厂起死回生,扭亏为盈。尽管走出了经营困境,但魏成辉也发现,以第一家现有的资源去经营一家啤酒厂存在很大挑战,因此在企业扭亏为盈后,他便强强结合,将51% 股份转让给青岛啤酒。


此后,意图继续开拓中国市场的魏成辉又以十足的诚意和信心开启了一个更大的计划:并购当时中国碳酸饮料行业的第一品牌——被称为“中国魔水”的健力宝。当时,健力宝所在的广东佛山三水区政府希望为其引入新东家。魏成辉看好这个机会,带领由专业律师、会计师等组成的一个团队,与对方进行了接触。由于这项收购涉及的金额高达7亿新元,魏成辉比较谨慎,对公司财务状况的披露提出了严格而专业的要求,但对方披露的资料有限,最终并购功败垂成。魏成辉退出后,健力宝被出让给了中国国内的一位投资人,最终将该品牌带至年年亏损的境地。


开始收购前,魏成辉曾放言自己“可在5年内让健力宝取得5亿美元销售额,让‘中国魔水’恢复昔日光辉。”但最终却因为不能获得足够的财务状况而退出。对此他表示:“冒险也要有个程度,不能为了要得到这个转让权,而付出无法估计的代价……收购不成,只有遗憾,没有可惜。”健力宝几年后经营不善濒临破产,有人感叹:假如当初卖给一贯以实业和稳健见长的魏成辉,恐怕健力宝的命运也会改写。


健力宝的并购失败没有影响魏成辉投资中国的步伐。世纪之交,他开始在福建等地购置土地,展开了房地产和商业开发。



第一家食品


魏成辉还拓展了一个投资中国市场的新方法:购买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股票或收购在中国有业务的新加坡公司。2004年末,他成为中国冷食行业首家新加坡上市公司——佑康食品的大股东,拥有其20%股权;20067月,他又入股计划在华拓展业务的水务公司——亚洲环保,并连续两次增持股份,达到持有股份超过10%。魏成辉希望通过购入这些“在新加坡上市红筹股”,帮助自己开拓中国市场。


而在自己起家的老本行——食品行业,魏成辉也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20067月,他与中国四大名醋之一“镇江香醋”的生产商——江苏恒顺醋业达成合作协议,计划合资建立全世界最大的香醋生产企业。


魏成辉跟许多人说过,自己虽然是新加坡籍华人,却也有一个华人梦,那就是让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更有地位。在他看来,“海外华人的中国梦就是‘一带一路’,这个倡议是一定会成功的。”他充满信心地说,“‘一带一路’是共享经济的伟大计划,它会给世界带来无数商机,特别是亚洲,只要能搭上‘一带一路’列车,装上‘一带一路’的翅膀,亚洲与世界经济发展是无可限量的!”


“今天的中国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变得更富强,在国际上已经是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带来希望,也带来一些担忧,这条沉睡了五千年的龙苏醒后到底是一条怎么样的龙?是一条充满野心的龙还是充满大爱的世界之龙?”在一次演讲中,魏成辉直言,中国一定是举足轻重的世界强国,他对出生地——中国充满信心,“我是个流着华族血液的新加坡人,‘一带一路’是世界经济的长城,也是让世界更美好的涓涓大海。我和许多企业家一样,幸运地走在这条康庄大道上,期盼中国富强,世界大善,全球大美。”


商道——注重创新,不惧失败


2001年8月,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礼堂举行的国庆群众大会上,发表了“推动新经济战略五大方向”的长篇演讲。他提出新加坡新经济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国际化的企业。魏成辉被吴作栋总理点名称赞为具有创新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代表。吴作栋风趣地说:“我很惊奇地获知‘第一家’的印度煎饼在西方国家的销路,竟然比在东方国家还好。看起来,魏成辉已经说动美国人和欧洲人吃印度煎饼了。”现场笑声和掌声雷动。吴作栋又感慨地说:“对你们当中的一些人来说,制作薄饼皮或许不是一门很吸引人的生意,但我对魏成辉能够打开薄饼皮的国际市场而感到骄傲!”


魏成辉的成功,来自他和企业对创新的坚持。在他看来,国际商业舞台是瞬息万变的,应该精益求精,力求上进,不断创新,才会再创更高。


魏成辉的创新是全方位的。第一家的印度煎饼(Roti Paratha)就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20世纪80年代,印度煎饼在新加坡和其他东南亚国家都广受好评,但生产企业往往都是小打小闹,没有具有规模的大厂家。已成为“薄饼大王”的魏成辉看到商机,大胆进入,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将这款产品向全世界推销,在欧美掀起了一股“印度煎饼热”。


“第一家”参与了新加坡举办的国际食品科学与技术大会。大会上,其新产品“咖喱角”(Samosa)一炮打响,不仅荣膺1987年新加坡食品科技学会(SIFST)“最佳产品奖”,还获得了客商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同。


靠着创新,“第一家”不但迅速腾飞,而且获得众多荣誉。除荣获“国家生产力奖”外,魏成辉也获颁“第一届企业家奖”,另外,新加坡于1995年设立“50家杰出企业奖”,“第一家”每年都获此奖项,而且排名年年提升,到2000年时已高居榜首。



珊瑚湾豪华公寓


与此同时,“第一家”的产品也是获奖无数,如新加坡农粮局颁发“食品安全卓越奖——白金奖”,在国际上荣获极具权威的“世界食品品质品鉴大会”金奖(Monde Selection Gold Medal)等。1998年,其生产的春卷皮、印度煎饼、咖喱角等产品获得HACCP认证,再次证明其食品安全与卫生达到国际最高水平。


魏成辉常说的一句话是:生意做小,赚多,赚不多;生意做大,赚少,赚不少。在他的经商原则中,除了创新这个大原则外,还特别注重诚信和以顾客为尊。“客户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客户的需要就是我们要争取的生意。”他说,做生意最忌讳欺骗和短视。在日益透明化、信息流动的当代商业社会,没有人会永远被骗,短视的商人赚不了大钱。


对于食品行业来说,产品的质量和顾客的健康是最重要的。因此“第一家”在成为世界最大的薄饼皮生产企业之后,魏成辉仍然要求全体员工不断改进生产流程,以今日改良昨日,明日改良今日的精神,继续提升产品质量。生产过程中的“人”是最重要的,因此“第一家”一方面保证所有员工的良好工作环境及优厚待遇,另一方面也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制度,确保员工在工作流程上的高水平。每一位加入工厂的新员工,都必须首先接受几个月的“良好制造程序”强化课程,而在企业日常运行中,品质管理部门每天都要对员工生产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查,以确保质量。


独到的前瞻性也是魏成辉能在食品、地产、证券投资等领域获得不断成功的重要因素。


魏成辉一直对食品业的发展有前瞻性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初,冷冻食品还是新鲜事物,但他已预见到这一产业的前景,并及时进入了冷食领域。因为把握住了这个趋势,他为“第一家”在薄饼皮之外,开辟了一片新蓝海。


在房地产领域也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后,魏成辉就意识到,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蓬勃发展,必然会促使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需求大增。进入新世纪以来,他陆续在中国的天津、扬州、南通等城市布局购买土地,并先后成立了几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和进场时机都非常准确。得益于对中国地产市场的投资,魏成辉的事业和资产也实现了腾飞。


魏成辉对于群策环球控股(GSH Corporation Limited)的经营,也成为他事业中的一个点睛之笔。这家公司原为一家电子产品经销商,魏成辉于2012年至2013年陆续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其股权后,将其转型为一家投资公司并出任执行主席。


“其疾如风,不动如山”可以用来形容魏成辉的经营策略。他收购群策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开展投资。“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学习、吸收,对当下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魏成辉说,他曾考虑让群策进军中国地产业,但彼时的中国地产行业正进入改革,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计划延后。魏成辉希望在未来合适的时间,带领群策进军中国,发展商业房地产和旅游业。


2014年,魏成辉把目光转向了东马沙巴州的亚庇,投资7亿新元兴建占地面积155公顷的丝绸港湾度假村(Sutera Harbour Resort)和其他商业设施。这一项目大获成功,五星级的硬件设施、无敌的海景、数一数二的沙滩,让度假村成为国内外游客休闲度假的必选之地。“在年底的热门时段,即使我要订一间客房,有时都难以如愿。”魏成辉笑着说。2018年,魏成辉还将在沙巴亚庇推出珊瑚湾(Coral Bay)豪华公寓,在这个豪华公寓项目中,80%的房子拥有南中国海的海景,20%的房子可以远眺高尔夫球场与京那巴鲁山。


此后,群策在亚庇、吉隆坡等地开发了多个项目,涵盖商业地产、公寓、酒店等诸多领域,收益颇丰。2016年,群策又进军食品运输业,投资2亿元人民币,收购了河南中原水产物流港30%的股权。


通过在多个行业的成功投资经营,群策如今的市面价值已超过10亿新元,比魏成辉接手前翻了数十倍。目前,除经营“第一家”集团和群策环球控股,魏成辉还在恒益德国际(Envictus)、JB Foods等多家新加坡上市公司担任董事局副主席。


另外,魏成辉也投资了位于上海,正在建设中的滑雪度假胜地——冰雪之星。这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还带有整个滑雪度假村。是一个融合体育、文化、娱乐及休闲的综合项目。


凡事都要努力争取,但魏成辉对成败也看得很开。他坦言,这个社会无时无刻不在竞争。成功的人不一定比失败的人更聪明。很多时候成功与失败只是一线之差,这一线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人的成功有时要靠运气,要懂得欣赏别人的成功。“我常鼓励年轻人,有了正确的目标,就要排除万难向前冲。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失败是难免的,成功往往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失败。”魏成辉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输。


公益——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我始终相信美好的梦想一定建立在大爱之上。我对我的出生地——中国充满了信心,我是个流着中华民族血液的新加坡人,受着儒家美德熏陶,我对自己的国家付出真诚的爱,当然也关爱世界其他国家,因为大国大爱使中华民族一向被世界仰望期盼”,魏成辉说道。


1990年,魏成辉捐资逾百万新元,将孔子、屈原、林则徐、岳飞、司马光等代表中华民族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美德的8个历史人物巨型石雕,从家乡福建运到新加坡,落户于滨海城南塑像公园。他希望以此使新加坡人了解中国历史,让数千年传承的中华文化得到弘扬。当时正逢新加坡建国25周年之际,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为雕塑揭幕。在致辞中,吴作栋表示8尊塑像象征的美德,代表了新加坡所应该追随的道德价值观。他同时对魏成辉大加赞扬:“(魏成辉)那种‘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正是新加坡所需要的。”



魏成辉休闲照


为此,魏成辉付出的不只是金钱。这8尊雕塑一共邀请了数十位专家,仅为寻找学名为“辉绿岩”的青石,就在中国南方走寻28县,踏遍20多座矿山。从选材、设计、雕刻到运输,魏成辉都不惜一切代价,花了一年半时间方才完成。他认为,现代商业竞争的社会,大多数人心中的理想总离不开利与欲,往日那套宝贵的价值观早已抛诸脑后,这是一种缺失。因此,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他不忘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出力。


捐资建雕像,只是魏成辉鼎力参与社会公益众多事业中的沧海一粟。作为新加坡首屈一指的杰出企业家,魏成辉同时还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和公众事务的社团领袖,一位积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华人社群进步的“民间大使”。迄今为止,他已在公益事业上捐款数千万新元。他时常教育子女:“财富的多少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最重要的是人生活得要有意义,多做好事,多行善。”


魏成辉时常提起他担任福清会馆主席时兴建会馆大厦的事。“那是我最具挑战性、最有成就感、生平中最骄傲的一件事,因为那项任务非常艰巨,担子也格外沉重。”他说,他接手时正是福清会馆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拖欠了上百万新元的债务,已建了一半的会馆大厦被迫停工。身为福清人的魏成辉一上任,先自掏腰包拿出数十万巨款,让工程重新开工,之后大厦顺利落成,通过出租等经营手段,为会馆每年增加了数十万新元收入,使会馆的各项支出有了着落。许多在新加坡的福清籍人士提起这件事,都会向魏成辉竖起大拇指。


魏成辉身兼新加坡50大杰出企业俱乐部终身名誉主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董事、乌鲁班丹公民咨询委员会主席、新加坡乒乓球总会名誉会长、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咨询委员会名誉主席、新加坡光华小学校友会名誉会长等。同时,魏成辉还是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董事会成员。这对一年中有近半时间在国外视察业务的他来说,是很大的负担和挑战。然而,魏成辉对这些职务并非只是挂名,而是样样尽职尽责。将公益和公共事务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


2003年,魏成辉向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捐款100万新元,以资助公共服务人员的人才培训;作为母校德明政府中学的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为学校筹集了超过150万元的资金,其中三分之一的资金来自他个人;2012年,魏成辉捐赠50万元给李光耀双语基金,用于提高学前教育机构教导双语的能力;而作为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校董,他也积极参与筹集基金的工作,帮助董事局完成所设定的10亿新元筹款目标。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华人企业家,中国自然是魏成辉内心始终的牵挂。除了在中国投资事业之外,他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曾在家乡捐款400多万元人民币兴建了一座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可容纳数百名学生就读的学校。当地想以他的名字为学校命名,被他婉拒,直接将学校命名为“福清鳌头小学”。因其善举和对祖国做出的贡献,2017年在人民日报社旗下《人民论坛》杂志主办的“2017第三届海归中国梦年度盛典”上,魏成辉与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和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一起,获颁“特别致敬人物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外国人士。


在参与公益事业上,魏成辉既出资,又出力。他亲历亲为,注重培育新人,让奉献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他不仅自己慷慨解囊,同时也是筹款高手。乌鲁班丹公民咨询委员会是新加坡一个联系民众、建立凝聚力的民间团体,身为主席,魏成辉通过两次活动就筹集到400万新元;身为新加坡羽毛球总会署理事长的他,一次慈善球赛就募集到168万新元。人们发现一个规律,只要魏成辉决定做某项公益之举,必然能吸引一批人跟随。“最重要的是‘以诚待人’,在别人陷入困境时尽力帮忙,你需要他们出力时,他们自然也会鼎力相助。”魏成辉这样总结他的“慈善经”。


因在商业上的成就以及回馈社会上所付出的努力,魏成辉先后于2000年获得新加坡政府颁发的公共服务奖章(PBM)2004年颁授的公共服务星章(BBM)和2014年新加坡总统颁赐的公共服务星章(勋条)(BBML)),受到政府及民众的高度赞扬;另外在2014年,他还因为对马来西亚沙巴州做出的积极贡献,获沙巴州受封“神山光荣”(PGDK)拿督勋衔,这是沙巴州第二高的荣誉勋衔。近年来,魏成辉还先后获得2005年新加坡《尚流》杂志“杰出公益奖”、2014年《新加坡商业时报》“年度杰出商人奖”、2016年亚洲策略与领导研究院“终身成就奖”等奖项。


“公益事业必须发自内心,而且也不能以金钱作为唯一标准。”魏成辉说,虽然多年来他已参与许多公益活动,但他承诺未来会在回馈社会方面更加努力,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公共事务,“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多年来,魏成辉唯一觉得亏欠的是自己的家庭。他与太太22岁时有了第一个孩子,“当时刚好开始步入商场。在资金、经验和人脉都不足的情况下,只好日夜苦干。事业上轨道后,自己在外应酬和出国奔波也跟着多起来,在家的时间自然更少。”魏成辉说,等到打稳了事业基础,开始放慢脚步、有时间在家享清福时,却发现孩子需要自己的时期已一去不返。“在我最忙碌的时候,幸亏有个贤内助,帮我把孩子管教得很好,可以让我专心致志搞事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太太的功劳不小。”


魏成辉并不排斥子女继承家业,但前提是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我希望把‘第一家’越做越大,成为跨国公司。”他说,他希望他的下一代比他更青出于蓝,把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华商领袖编委会   邮箱:info@hs-lingxiu.com 京ICP备18032406号

Copyright  © 2018 华商领袖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