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





在马来西亚,一位谦和笑言“不懂得做生意”的企业家,贯彻“海鸥乔纳森”坚韧不屈的精神,凭“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信念,缔造骄人业绩和成就,成为股市主板交易上的亮眼焦点,也是分派股息最大方的上市公司之一。


一位领路人早在45年前就已经搭建起一座桥梁,将中酒、中药、中国茶引入了马来西亚的黄金半岛,打造爱心保健企业王国,缔造无数骄人的佳绩。


他就是海鸥集团的创办人兼执行主席陈凯希,一位马来西亚企业界的传奇人物!


打造爱心保健企业  搭建马中友谊桥梁

——马来西亚海鸥集团执行主席陈凯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鸥瞰群山,无为而高。


陈凯希的一生跌宕起伏,如同海鸥一样,因追逐自己的梦想,在惊涛骇浪中振翅翱翔,搏击云天,不断地超越自我,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海鸥精神” 不断激发他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他的一生就像饱经沧桑的中国,在历经几番彻骨寒风后,终于成就了今日的扑鼻梅香,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境界。


开门卖中国成药


陈凯希的发迹是胸怀一股中华情。


1975年,陈凯希和一些老同志、旧朋友筹集16.8万令吉,开设了第一家海鸥商店,正式获得中国成药的经营权。海鸥的故事,从此掀开序页。


陈凯希说:“当时,海鸥的开业资金只有16.8万,我们故意讲成160.8万,听起来好像很大的数目,其实就是这么少!但是,尽管是这么少的本钱,我们开业做生意的第一天竟然就捐出4000令吉给巴生4所民办的独立中学。”从此,为慈善捐钱就成为海鸥的传统文化,40多年来如一日,“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海鸥的企业文化。


陈凯希强调,海鸥要做到与众不同,就必须敢做别人所不敢做的事。而公司取名“海鸥”,也标志着公司具有海鸥的毅力与精神,能上天下海,展翅高飞。


从创立第一天开始,就注定海鸥未来一生的不平凡。


在马中于1974年刚开始建交的初期,只有政府对政府之间的交往,两国的民间仍然不相往来,海鸥独沽一味经营中国商品,必须克服当时环境的诸多限制与不便;但海鸥在陈凯希领航之下始终努力不懈,凭着一股坚定的信念,让海鸥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海鸥开业,零售中国成药、药材和日用品,经营一年的业绩不如理想而出现亏损,引致一些股东要求退股。陈凯希认为经营中国商品的大方向没错,只是公司必须改善经营方式。于是他毅然买下退股股东的股权,决心在逆境中继续奋战。


1975年5月1日,海鸥企业有限公司开业


1978年,海鸥获得重要契机,取得蚕蛾公补酒经销权;1979年,栈桥牌灵芝酒和羊城牌巴戟酒的经销权也相继落入海鸥手中。此后。海鸥不断获得更多的商机,企业也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商机而稳健成长。


马来西亚独立以来,国家的经济发展稳步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逐渐追求身心的保健,海鸥于是将经营目标转向保健产品的代销,选择中药酒作为突破口,这个策略引领海鸥走向保健企业的大道上。


早年,中药酒只能在酒庄销售,限制了中药酒成长的趋势,以中药酒起家的海鸥为了让中药酒形成大势,打破了这种传统的促销模式。陈凯希想出许多宣传和促销点子,大力将中药酒推向全国中药店,鼓励中药店同时经营中药酒,创造全新的中药酒销售模式。陈凯希的这个策略立竿见影,中药酒的销售量就这样推上了轨道。


在本身经营的门市店,海鸥也开创营业新意。通过举办千人宴、幸运抽奖等大型推广活动,营造浩大声势,让中药酒形成一种潮流。1980年,海鸥推出富豪牌高级轿车作为幸运抽奖大奖,并且大势以立体动态促销为中药酒大做广告,顿时让海鸥声名大振。配合宣传,海鸥也在全国各地举办中医药讲座,并以药酒食谱等宣传品发送至千家万户,迅速在国内掀起“吃中菜喝中酒”的旋风。


这个宣传模式,是创业至今都不曾改变的策略。海鸥从平面广告到电子广告,再到宣传会和赞助活动,陈凯希始终是宣传能手,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陈凯希懂得如何抓住众人的目光,制造人群效应,也透过历史和文化,介绍中国酒,推销中国商品。 最终成功制造了“海鸥就是陈凯希”“陈凯希就是海鸥”的人名招牌,长期潜移默化,大众对于海鸥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及根深蒂固的印象。


45年转眼过去,弹指瞬间,海鸥在这45年的商海中奋进,扎下坚稳根基并开枝散叶成为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上市的挂牌公司。中国许多百年老字号、优质的品牌都是海鸥发光发热的产品,也是成就公司大业的珍宝。


今天,海鸥是马来西亚第一家代理中国产品的上市公司,致力推广中国产品,尤其是绍兴酒、灵芝酒等,销量全国第一,缔造了企业界前所未有的奇迹。


陈凯希对中国有一份拳拳之心,而他的眼光也十分准确。当许多人还在观望,甚至在怀疑中国的成长是否是个假象的时候,他早就一马当先,快步走在许多人前面。


在中国困顿的20世纪70年代,就不畏艰险跟中国做生意,并且矢志不移,海鸥的这份“中国情结”,既圆了陈凯希的家国情怀,也为海鸥积淀优质商誉和品牌效益,没有什么比“中国”这两个字,更能代表一种崛起,而又和平的力量,能磁吸来自四面八方的能量,也能释放温柔敦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这两个字,就是海鸥背靠的、永续的品牌力量。


正如陈凯希所说的:“海鸥是靠做中国货起家,中国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支持中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且,马中友好对我们两个国家都是互惠互利的,这是海鸥的使命和责任。”


陈凯希把促进马中关系视之为本身的“使命和责任”,可见他是多么重视推动马中双边关系,难怪有中国媒体把陈凯希形容为“马中民间大使”,这个称号对他而言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陈凯希在中国经济尚未抬头的时候,已经独具慧眼率先走进中国,用商业贸易搭建马中友好往来的桥梁,不单将中国商品引进大马,也促进马来西亚商家走进中国,开拓两国经贸往来。当下,国力强大的中国正鼓励国内的企业走出去,身为海外的华裔企业家,陈凯希正以更大的热情,竭力推广和经营“中国”这个品牌。


海鸥飞入同仁堂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这是北京同仁堂恪守的古训,这家由乐显扬创建于清朝康熙八年(公元1699年)的中国药行业老字号,经300多年风雨屹立不衰。更于1723年 (雍正元年)由皇帝钦定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之久。这家药业老行尊,制药严谨自律,精益求精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和疗效显著名闻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家百年药业老行尊的经营理念与海鸥集团不谋而合,双方相逢不怕晚,有情不怕迟,本着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经营理念,在马来西亚插旗扎根。


2001年,海鸥实现与北京同仁堂的强强合作,在马来西亚携手联营中医药事业。2002年8月26日,海鸥与同仁堂合资的北京同仁堂(马)有限公司在吉隆坡太阳大厦隆重开幕。当下,海鸥和北京同仁堂以联营方式,分别在吉隆坡、八打灵再也以及槟城设立了三家分行。



2002年,北京同仁堂(马)有限公司在吉隆坡开业,时任马来西亚卫生部长拿督蔡锐明(左三)、时任中国驻马大使胡正跃(右三)、时任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梅群(右二)、陈凯希(左二)、王禄堂等共同主持剪彩仪式


“同仁堂特制白凤丸”是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御方,是慈禧太后御医的秘方,这种妇女良药具有益肝肾、补气血、疏肝理气以便达到调理月经的功能。


同仁堂的“乌鸡白凤丸”到了海鸥手中,立刻展示出浓郁的中华医药文化内涵。这种滋阴养颜,调经补血,有着送子观音菩萨再世美誉的秘方,通过马来西亚最佳太太选美、最美少妇等大型社会文化活动,在市场上迅速扩大知名度,从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


海鸥不单让这种妇女保健良药在华人社会普及,更把它引进更为广阔的马来族群中。陈凯希与北京同仁堂特地研制生产符合马来民族回教习俗的清真白凤丸,获得马来西亚回教发展机构的清真认证,正式通过直销渠道进入马来社会,产生惊人爆发力,销售量直线上升,甚至常有供不应求的缺货现象。


企业的结盟,经营理念相近是基本因素,然而,搭桥牵线的人物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海鸥与北京同仁堂的搭档牵手,陈凯希肯定是重要的推手。


普洱情钟大马仓


马来西亚号称普洱茶第二故乡,这里常年气候恒温恒湿,适合普洱茶的存放和发酵,而中国各地四季变化明显,日间和夜晚的温差比较大,不太适合普洱茶发酵。马来西亚是海外普洱茶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加上茶界普遍有“普洱茶存大马一年等于存中国三年”的说法,因此,大马普遍被称为“中国境外最大的普洱茶仓储地”。


陈凯希和海鸥集团,大力推动落实“大马仓”的概念,中国许多厂商和投资者也来大马存茶回销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普洱茶“出口转内销”现象。


2006年6月,海鸥集团与云南普洱茶龙头老大——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业进出口公司合作,成为“中茶牌”普洱茶的马来西亚总经销商。


懂做人就懂做生意


海鸥集团的成功,陈凯希是灵魂人物。他作为股市主板交易上市公司的领军人,率领跨族群的精锐团队,叱咤商场,运筹帷幄,却总是大智若愚地笑言“其实我根本不懂得做生意”。


事实上,这位“拒绝承认”自己是企业家的强人,最强的本事确实不是做生意,而是懂得做人,懂得用人,并且让人死心塌地,懒性离心。


白手起家的年代,没有商业底子的工族,根本不懂什么是规划,也没有梦想这一回事,只知脚踏实地,随遇而安,机会来到就好好把握,自己不懂,就让别人来做,用人唯才,如此而已。


陈凯希知人善用,他不懂企业管理,就招揽人才为企业服务,制定符合海鸥企业文化的管理方式。他自言不懂推销产品,但他拥有强大的人脉,身为海鸥掌舵人,他负责引进商品,然后交由专才负责推销。


从社团领袖到企业领导,陈凯希统领精英打商战,宣传和组织能力是企业界公认的“高手”,但这位头发花白,鼻梁上架着老花眼镜的企业领导人,却爱自我调侃 “我什么都不懂”。


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这样解读“无为而治”:“所谓的无为就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本身仍运行不违,这才是领导是真为。”意思是指企业管理应该以制度来代替人的行为,但是,人却能在制度下发挥所长,领导人并不随意干预员工的表现,也不随意下指令干扰制度运行。


“无为而治”更主要是针对领导人的修养和心胸,能力倒是其次的,不居功,不自以为是,不强求,不怕降低身份,顺应自然之道,与人心向和,与社会同心,这样的领导人,自然如磁铁般吸引跟随者。


陈凯希的“什么都不懂”经营哲学,颇有道家“无为而治”的神髓,这或许就是管理和领导的最高艺术了。


分享股息成佳话


知道陈凯希的人都知道他“外柔内刚”,慈祥和善的笑脸之下,有着非一般的韧性和执着,以“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社会主义为终身信仰。他推动的海鸥事业,也让友族共享成果。


这个“不会做生意的企业家”,将个人的社会主义精神和信仰,通过海鸥的业绩和成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海鸥坚韧不屈的精神贯彻到底。


每每谈起这话题,陈凯希总是这样强调:“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不可摧的光芒。


海鸥于1996年上市后,是股市交易的一道记录,陈凯希也身体力行,信守社会主义的承诺。从2007年以来,在他主导下的海鸥制定了一个股息政策,坚持不管盈利多寡,每年将净利中的50%,作为派发股息用途。


这笔给予股东和员工的“回馈”,数字只有增加,没有减少,2014年,海鸥将公司75%的净利派发股息。2015年适逢公司庆祝40周年的大喜日子,海鸥再创新纪录,宣布将公司的100%盈利用以派发股息,令业界傻眼!


直销业务友族情


1975年,海鸥以中药补酒起家,靠着良好的信誉和优良的产品打开了市场,在华人市场树立良好的口碑,逐渐成为一家稳如泰山的老字号。但海鸥就是海鸥,那种翱翔在风雨中永不歇息的精神,一直是这家企业成长和不断缔造佳绩的动力。


2002年,陈凯希掌握了一个时机,将业务延伸到另一个陌生的领域;这一次,竟然是海鸥直销。


陈凯希始终认为,直销是非常公平的运作模式,多劳多得,完完全全体现并符合社会主义的精神。但是,陈凯希料想不到的是,这个他寄以厚望的新业务,竟然一度成为海鸥集团的“毒瘤”,不但无法带来盈利,还连累企业亏损,使一直处在顺境的海鸥集团,也在业务上蒙受创业以来最大的挫折。


这时候,陈凯希历经磨炼的经验与毅力,体现了他身为企业家的真正实力。海鸥的直销业满目疮痍,山河待从头收拾,向来将权力和业务下放给各个岗位人才的陈凯希,毅然将直销业务迁到巴生总部,亲自坐镇管理。


陈凯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另一片江山的美景,他再次抓紧机缘,将华巫裔直销专才汇成更巨大的实力再战沙场。今天,海鸥直销成果丰硕,90%的直销商是巫裔,占了海鸥60%以上的盈利,每年的营业额以亿令吉的速度增长。这只“会生金蛋的鹅”,已栽培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及土著企业家。


这正好是“危机也是转机”的最佳写照,20多年的跨族群合作,海鸥开拓了视野,振翅飞向更辽阔的天地。因着多元环境的优势,海鸥这家华商企业,罕有地成为马来市场一枝独秀的品牌,也打破种族藩篱,衍生出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无心插柳地成为推动种族团结的企业。马来人透过直销行业,从中了解华人和华人文化,也学会经商之道,海鸥也因为马来直销商而拓展新生机,更深入穿透马来社会。


经过45年的发展,海鸥壮大成为一个企业王国,核心业务包括直销、传统医药保健品、药酒、保健酒、料理酒、中成药和普洱茶的经营,非核心业务包括信贷和保险。海鸥目前拥有60家连锁店、超过10万海鸥之友和15万名直销人员。海鸥是马来西亚其中一个最大传统草药及保健品连锁店,也是马来西亚最具规模及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商品经销集团。


到访中国   大开眼界


2016年8月,陈凯希安排马中友好协会高层,包括会长拿督马吉德(马来西亚驻中国前大使),结合海鸥的直销商奖励团,一行900多人,浩浩荡荡访问中国,不仅得到各方面的高规格接待,更特别安排一场“中国高铁北京—天津之旅”,让友族同胞亲身体验中国高铁的先进设施,为中国参与马新高铁打了一场前哨战。


在这趟访问中,代表团得到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天津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机构的热情接待,团员们享受到难能可贵的贵宾式待遇,对中国和中国高铁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陈凯希透露,这个行程得到中国驻马大使馆的倾力协助,反响也特别大,不但华文媒体争相报道,连英文媒体和马来西亚官方也很重视,首相办公室更发信给陈凯希表达祝贺与赞赏。


对陈凯希而言,能让友族同胞更了解中国,是他最乐意做的事,他也视之为自己的使命。


马中总商会


1985年,陈凯希组织同业发起“马中医药保健品商会”,并出任会长。之后,因应社会大众的要求,1990年另注册成立“马来西亚中国商品进出口商公会”,为非官方、非盈利、多元种族的独立民间商业团体。1993年,陈凯希担任两届会长之后,该商会易名“马来西亚中国经济贸易总商会”。2014年,商会再度易名为“马中总商会”。


商会旨在促进马中两国经贸发展与投资合作,加强商会与马中政府机构及民间工商团体的联系等。商会在马来西亚各州设有9个分会,共拥有1800 个企业会员,涵盖贸易、制造、金融、农业、旅游、教育、房地产、咨询等行业。此外,商会还成立“青年企业家委员会”和“女企业委员会”,以肩负团结青年与女企、培养新领导层及协助推广会务。


随着中国的崛起,商会作为推动马中经贸发展所扮演的桥梁角色日益重要。在双边互动频繁的良好态势下,除了接待来自中国各省区市的代表团,也在两国主办、协办或参加商品展览会、经贸及投资洽谈会和交易会,例如广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2002年,马中总商会高瞻远瞩首创“中国-东盟合作论坛”。随后也抓紧新机遇,自2011年开始每年主办“马中企业家大会”,并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三度跨出马来西亚,远赴中国厦门市、成都市与南京市举行,在促进马中经贸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各界高度认可!


马中友好协会


马中友好协会(PPMC)成立于1992年12月4日。宗旨是促进和鼓励马来西亚与中国人民之间的谅解、友好以及热爱和平的精神。马来西亚爱国诗人乌斯曼阿旺和陈凯希为首的一班热心人士,正是抱持着这样的情怀创立这个促进两国关系的组织。陈凯希担任了27年的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一职,协会过去曾参与接待多位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马的官方活动,如接待习近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吴邦国、贾庆林等。


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友协一向致力于促进马中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提升友谊至更高的层面。为了达致这个目标,友协配合有关方面推广社会、文化、教育、青年和体育活动及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如在2014年5月31日,配合马中建交40周年纪念及拿督斯里纳吉首相的访华,马中友好协会联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功在北京举行了“马中友好之夜”,标志两国迈向新的里程碑。此外,友协也直接参与官方的访华团,包括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时任首相敦阿都拉巴达威的对华国事访问。近年,友协还促成许多两国友好的重要大事,如马来西亚布城和中国东莞二地的“马中友谊公园”,将两国关系深化到更密切的层次等。


友协会员来自各阶层,包括企业家、商家、学者、艺术家、教育家、政治家、专职人才和政府官员。2019年8月陈凯希卸下秘书长的职位,接任的是他的儿子陈景岗,延续秉持相同的理念。随着马中两国领导人有加深与扩大现有双边联系与合作的愿望,以及两国人民之间的频密交往,友协肯定将发挥更重要作用,以迎合两国政府建立更坚固的全面友好伙伴关系,并确保区域的和平与发展。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


二战期间陈嘉庚引领民众发挥人性的光辉,他曾留下字迹“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身家可以牺牲,是非不可不明”,陈凯希深受其精神感召。1993年,陈凯希随时任首相敦马哈迪第二次访华的代表团完成官方行程后,到云南与“云南昆明南侨机工联谊会”接触。在他的号召下,“马中友好协会”于1995年组织“荣归之旅”,安排16位幸存者,在56年后重踏马来西亚国土,办图片展和讲座,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1999年筹组“99云南友好”之旅,号召到300多位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代表团成员,联同19名南侨机工及家属参加“赤子功勋”纪念碑追悼大会和南侨风(诗歌舞)晚会。


有感于嘉庚精神逐渐式微,2011年6月,陈凯希与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陈友信发起成立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随后获得丹斯里拿督斯里林玉唐与拿督张润安的支持,四位华商成为陈嘉庚基金成立之初的董事。在陈嘉庚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的筹委会正式成立。2013年4月获得注册并正式成立。同年10月6日,纪念馆开幕。设于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三楼,这是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第一座以陈嘉庚为人物主题的纪念馆。馆内长期展示陈嘉庚的生平事迹,另配合“先贤交辉”常年特展,免费向公众开放。


2014年开始,相继成立“陈嘉庚文化中心委员会”“陈嘉庚纪念馆”“嘉庚学堂”以及举办“陈嘉庚精神奖”,共同致力于策划展览、举办学术与推广活动、培养人才、支援教育工程等,以实际行动来落实与弘扬嘉庚精神。除了迎来各地参观者,同时积极走出纪念馆,到各地巡回展出陈嘉庚的生平事迹。


仗义疏财人尽知


陈凯希乐善好施,早年从政时期关注的是社会的公义,现在转战商场成就庞大企业,同样不改热心社会的精神,是名副其实忧国忧民的企业家。陈凯希和他所设立的海鸥基金在公益慈善界名声响亮,举凡教育、文化、文学、艺术、爱国活动,都会出钱出力,全面投入。


陈凯希靠中国商品开门做生意,他一心总是惦记着这一层情意,没有中国商品恐怕就无法成就海鸥的企业版图。他总是怀着感恩心情,并一直不忘以各种形式回馈中国。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商客与马来西亚的往来也越发频繁,海鸥经常尽“地主”之谊,接待中国到访马来西亚的代表团,促进双方的友好与交流。


此外,海鸥集团和陈凯希也不遗余力推动马华文学,赞助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举办的“海鸥文学奖”,也赞助国内一些大专学院举办国际学术研究以及医药研究。




与此同时,由海鸥基金与星洲日报携手联办的常年“爱华教”巡回义演,2019年也已迈入第10年。爱华教义演办得一年比一年好,而筹款数额也一年比一年多;截至2019年初,累计10年的筹款已经冲破1亿令吉大关,让马来西亚国内超过60所华文中学及小学受惠。


值得一提的是,海鸥集团除了设立“海鸥基金”以统筹统办社会公益事业之外,身为大家长的陈凯希更是以身作则,全情投入慈善工作。在过去10年以来,他以个人名义所捐献的义款就已经超过2000万令吉。


中国媒体刊发的一篇新闻报道


新闻标题为:“暖心!这位八旬华侨今天回乡做了一件大事”。


2017年10月27日,陈凯希与家人一行回乡,在金谷东溪中学举行郁亭图书馆捐资仪式。安溪县政府相关领导出席捐资仪式。


此次活动,陈凯希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其弟陈浩天捐赠50万元人民币,用于建设东溪中学郁亭图书馆,以及添购图书。“郁亭”正是陈凯希先父的名字,换句话说,图书馆以他而命名。


陈凯希表示,教育是立国兴邦之本 “笔筒装米,也要教子读书。”这是他的父亲陈郁亭一生秉承的教育理念。他将传承父亲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尽自己所能为家乡教育事业做贡献,给祖国的未来栋梁建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希望能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鼓励更多人士积极响应,一起投入到这项慈善事业,回馈家乡。


陈凯希生活简朴,衣食住行不缺,自言生活很幸福。他自言没想过要做大富翁,能力办得到的事,能帮助多少就尽量帮忙。他认为,人活着就要做一些对人类和社会有奉献的事,否则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而且人在动态中,生命力才会更强,这也是延年益寿的方法。


后记


陈凯希祖籍福建省安溪县,1937年生于马来亚居銮。日军南侵,他童年就随父母奔波逃难,马来半岛光复后,其父遭英殖民当局拘捕,于1949年被驱逐出境。


1950年,英殖民政府推行“新村计划”,陈凯希的家园被毁,1951年母亲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携弟妹回到福建省安溪县老家与父亲团聚,独留陈凯希在居銮,大姐在新加坡。当年,陈凯希只有14岁。


那年5月,母亲离开居銮的那一天,陈凯希跟随家人坐上卡车到新加坡给母亲送行。母亲的泪眼,是他一生无法抹去的痛。


他很清楚,他的人生到此进入了转折点,没有了父母亲的关怀与呵护,自己的新生是一片茫然。离别的泪眼,在这一个幼小的心灵里,填塞满了那个年代所有的苦难记忆,这些苦难的记忆,正给他铺定了此后一生要走的道路。


陈凯希初中二年级时辍学,开始他流浪式的生活,他在橡胶园割过胶、罐头厂削过黄梨(菠萝)、摆地摊、修过自行车,幼小就闯荡社会,练就不向现实低头的海鸥精神。


天地沙鸥,陈凯希人生的路,就在这一幅充满风雨的卷轴中一幕又一幕地铺陈开来!

华商领袖编委会   邮箱:info@hs-lingxiu.com 京ICP备18032406号

Copyright  © 2018 华商领袖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