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访谈




在薪酬丰厚的投行业里工作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她却“意外”地去创业做煮菜新媒体。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新媒体创业世界里,她创办的DayDayCook(日日煮)先是不被看好,但却“意外”地幸存下来,而且因为独特的商业运作,一年内迎来两轮人民币融资,总额达到1000万美元。


如今日日煮的月活跃粉丝数量劲超5500万,遥遥领先亚洲同业。可这依然不能满足她强烈的企图心,她要将日日煮从香港到内地,从线上到线下,从内容到自有品牌的事业版图再升级,希望在3~5年内把日日煮做成全球性的生活方式的领导品牌。她说,日日煮要让全球的年轻人拥抱极致生活体验,这是她的梦想。她就是DayDayCook(日日煮)创始人、年轻的八零后朱嘉盈。


极致梦想 极致生活

——DayDayCook(日日煮)创始人朱嘉盈


自小喜欢美食,更喜欢制作美食的朱嘉盈(Norma),于2012年创办日日煮。她设想用分享极致精美的美食图文和视频的方式,引导年轻人爱煮菜,更爱极致生活。那时,她把创业看作是自己的“小确幸”。然而,创业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得不勇往直前,日日煮从香港一路冲向内地,商业模式几经升级,合作伙伴也从几家顶级品牌扩大到近200家。


今天,在日日煮官网、手机APP、社交媒体网站(Facebook、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各大视频网站(YouTube、爱奇艺、土豆视频、秒拍)、电视节目,甚至热门图书榜上,由日日煮特约的顶级厨师为家庭烹饪量身打造的优质食谱广为传播,服务5500多万用户(月活跃用户量)。


把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传递给几千万年轻人,朱嘉盈共享极致生活的想法“初步达成”。在投资人鼎力支持,商业模式加速进化的情况下,朱嘉盈期待日日煮从亚洲领先过渡到全球领跑。


追随内心 圆梦极致美食的女孩


祖籍潮州,生于香港的朱嘉盈,是一个标准的八零后新生代,她从小就知道如何做自己。她的父母都很开明、宽容,他们除了给朱嘉盈三姐妹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般不干涉孩子们的生活。朱嘉盈11岁就到美国求学,从高中开始,她就利用假期或休息时间在餐馆打小时工,然后攒钱买股票玩。


朱嘉盈的父亲是一位实业家,她根本不需要炒股赚钱来养活自己。她自己说,那只是因为喜欢,仅此而已。也是因为炒股,她上大学的时候报考了金融专业,她当时的目标是华尔街。


比起金融,她更喜欢美食。在她们三姐妹中,她是最小的同时也是最常待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父亲和母亲喜欢在家中接待朋友,他们的煮菜水平一级棒,这对朱嘉盈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也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当然,这项爱好除了在“食神”家庭,很少被当作一个兴趣和工作方向来培养。



24岁时,朱嘉盈回到香港,并在金融业立足打拼,她曾任职香港上海汇丰私人银行投资管理部证券研究部主管,负责大中华区的证券研究。这项工作收入稳定、丰厚,朱嘉盈对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和环境都很满意。可一件突发的让她幸福无比的事,却变成了她跨界美食的开始。


2011年朱嘉盈生日那天,未婚夫送上了一份独特的礼物——食谱分享网站DayDayCook(日日煮),“他知道我喜欢烹饪,又喜欢和朋友分享烹饪心得,所以找网页设计公司,帮我制作了个网站。”每每回忆这段情节,她的脸上都会洋溢着幸福。


于是,做证券研究主管的她,只要停下来就会“玩”DayDayCook。她把自己煮菜的过程用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网站,与朋友分享烹饪乐趣。


说起来是业余爱好,可朱嘉盈不是“玩玩即可”。她使用相机拍下制作过程,从中选择最精美的图片放上网,“我留意到其他网站只提供很多文字,对新手来说较难明白,所以我无论菜色是简单或复杂,都会很周全地拍下每样食材辅料、由准备到完成的每个步骤,因此每制作一个食谱都颇花时间。”除了这些,她还在“布景”上很下功夫,因为不同菜肴使用不同的器皿,效果会完全不同,这给她拍摄的食谱加分不少。


经过一番精心雕琢,日日煮上的最新文图总会得到朋友们的热情点赞和转发。在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几层传播之后,日日煮这个个人网站居然很快聚集了数以万计的粉丝。


朱嘉盈慢慢发现,身边的朋友都知道外卖不健康,可都不愿意或不会烹饪,因为“烹饪好麻烦,但每一个懂享受生活的人都会去享受烹饪的乐趣”。


那么,把DayDayCook从分享个人兴趣进一步变为鼓励年轻人享受烹饪的网站,是不是更有趣?朱嘉盈想到这就立即行动,准备辞职创业。


从金融业跨界到运营个人美食网站,这个落差比较大。但她的父母都很支持,一向鼓励她独立的母亲说:“哦,你想清楚了。那就去试吧。”实业家的父亲看到最小的女儿要创业,无比开心,因为父亲从她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于是,朱嘉盈拿出自己的积蓄,于2012年底开始专职打理DayDayCook。6个月后,她拿到了约60万美元的天使融资,天使投资人包括她的好友以及前老板等。


这期间,经朋友介绍,从香港理工大学MBA毕业的云南姑娘汪小筱成了朱嘉盈的第一名员工。两个人配合无间,朱嘉盈写好英文食谱,汪小筱就写中文介绍(因为在美国长大,朱嘉盈的中文水平当时并不好);两人一起购买食材、制作食谱并拍摄录制成辑,然后分享到DayDayCook。


创业之初千头万绪,只有汪小筱一个助手是无法做更多工作的。朱嘉盈当时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30%的时间用来想每月、每周的烹饪主题,并写好食谱;20%左右的时间进行招聘,主要是招图文编辑等运维人员;25%的时间做业务拓展;剩余的时间搭建平台渠道以及寻找投资人。


2013年初,朱嘉盈开通YouTube频道,日日煮在官网以外有了视频传播的全新舞台。那时她们的视频已经是短视频,每条控制在3~5分钟,一集一道菜。


到日日煮正式运营18个月的时候,公司达到了收支平衡,李锦记等多家食品品牌和家电品牌把新媒体广告业务交给了日日煮。


朱嘉盈说:“现在,你能想到的香港品牌,比如李锦记、湾仔码头、哈根达斯都是我们的客户。简单分类的话,主要是食品类、厨房用品类、美妆类。我们当时的活跃用户——主要是奶粉群体(年轻妈妈)有近40万,这在香港已经是非常好的媒体平台了。”


2014年,日日煮成为香港市场占有率第一位的美食生活互联网品牌。


突破成长天花板 进军内地 赢取1000万美元投资


不过,在公司正式运营24个月的时候,收支平衡状况被打破。当时发生了什么?


朱嘉盈说,2015年初日日煮进入内地市场,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原因很简单,香港市场实在太小了,有企图心的香港企业家都会放眼距离自己最近、市场又几乎无限大的内地市场。


在进入内地市场以前,朱嘉盈曾在自己的投资人朋友圈中交流想法。让她想不到的是,朋友们都劝她不要去内地,市场不好做,更何况她是一个女老板。


如果因为她是女老板而担心,那么这些朋友为什么投资她?朋友们真实的担忧其实可以具体化,比如香港人和内地人一般能比较顺利地沟通,但具体到朱嘉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她的英文好过广东话,她的广东话好过普通话,当时她用普通话和内地人交流,大约只能表达出自己20%的本意。又比如,香港人和内地人在生活方式上差异巨大,而且内地各地区的生活方式具有区域性,在香港很成功的日日煮到了内地等于从零开始。这些担心并没什么错。


朱嘉盈能够体会朋友们的担心,但她心心念念的是:“内地的年轻一代(八零后、九零后)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和香港的新一代一样,要品位生活、品质生活、多彩生活,像新式烹饪的概念,他们没理由排斥。另外,既然自己没试过内地市场,为什么要自己先否定自己呢?”她向朋友们豪言,她一定要拿到一笔人民币投资来作证明——证明自己的想法可行。


从天时地利人和的香港转战陌生的上海滩,朱嘉盈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可挫折依然无法避免。


她一开始就强调业务本地化,她招聘本土员工,内容突出本地属性,这在当时同类自媒体不多的情况下旗帜鲜明、拥趸者众。在内容上线后,她开始寻找投资人。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再有香港业务加持,朱嘉盈要拿到投资似乎理所当然,但她却碰到了大挑战。



2015年6月份开始,朱嘉盈不断拜访创投圈的名人们,计划融资500万美元。香港的、内地的、新加坡的,活跃于内地投资界的名人,她拜访了10多位,但前前后后将近6个月却没有人愿意投资她。


按计划应取得投资的时间被迫向后推迟,日日煮上海分公司不得不依赖香港公司输血,导致公司整体的收支平衡状况被打破,朱嘉盈为此焦虑不安。


她回忆说:“我不断向投资人寻求答案,他们提了一些意见,比如,我的团队不够完善,不应该只有一个创始人,应该多有几个联合创始人,这样就会有更多不同的资源为我所用。又比如,所谓的内容创业当时不被理解和接受。幸运的是,尽管没有融到新资金,初始投资人还在支持我,公司还在正常运营。但是我对自己产生怀疑,是不是我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是不是内地市场真的不适合我?”


联合创始人、团队等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坎儿,创业最大的危机是创始人对自己和所坚持的初心的怀疑,朱嘉盈当时就面临这种状况。


巧合的是,当年12月优酷推出了一个年度排行榜,DayDayCook成为位列生活品类第一的内容创作者。朱嘉盈苦苦追求的内容本地化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市场很欢迎日日煮啊,怎么投资人会不喜欢我们?”朱嘉盈疑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导致投资人不敢投。


她求教内地创投界一位著名投资人,该投资人说:“Norma(朱嘉盈),你不够投入内地市场。”另一个创投界的朋友也给出过同样的答案。朱嘉盈意识到,自己香港、内地两边跑,分配的时间几乎对半开,这在投资人看来她没有对内地市场给予应有的重视。明白此中关节,朱嘉盈决定将90%的时间放在内地。


2016年1月3日,她从香港飞往北京。当天晚上,在见了一位重要投资人后,她给香港同仁打电话:“从今天起,我不会放那么多时间在那边(香港),你们要担起香港公司的管理责任,现在我们必须把内地市场做到更好。”


紧接着的1月底,日日煮迎来A轮融资者合壹资本,500万美元融资目标一举达成。同年,她又拿到A+轮融资,前后融到1000万美元。


A+轮融资的投资人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香港创业者基金(简称:“创业者基金”)。创业者基金在当年9月宣布投资日日煮、Grana和NOSH三家公司。创业者基金总干事周骆美琪当时表示:“这次脱颖而出的三间企业,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无疑是他们独特的定位、创新的商业模式、业务拓展的潜力和团队的创业精神。



朱嘉盈在当时的新闻稿中表示:“‘日日煮’深耕内容,以视频为载体呈现产品,让‘产品讲故事’,连接人的情感,搭建消费场景。得到阿里巴巴的投资,一方面有阿里巴巴旗下平台注入流量,另一方面,在技术开发、数据分析、流量转换、货品种类建立等方面,阿里巴巴可与日日煮分享更多经验。”


面对媒体时,朱嘉盈常说拿到人民币融资是一件幸运的事。这不仅仅是投资人提供了日日煮急需的发展资金,还有投资人给出的专业意见。朱嘉盈自认是很坚持做自我的人,对非专业意见的容忍度有限。或许是因为投资人有连续创业者的缘故,投资人给出的意见有的出乎朱嘉盈的意料,“他们不是从投资人的角度给我意见,而是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来给我意见,感觉很默契。”


在幸运的背后,也藏着她的三重特质:一是,她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勇敢地坚持着;二是,一切用数据说话,她一贯用市场来验证一件事到底值不值得做;三是,她懂得何时改变自己,以及何时调整事业。


在开辟内地市场的两年多来,朱嘉盈的普通话水平已经达到演讲级。按照公司规划,日日煮今年底前预计实现收支平衡,2018年实现更大成长。事实上,日日煮已经是内地美食自媒体领域第一品牌,亚洲领先的美食生活内容制作平台。


“核聚变”方法论


短短几年内,从一个想法变成一个事业,再从一个香港小公司成就为全国乃至亚洲新兴行业的领军品牌,日日煮的“核聚变”式扩张,有力地证明了朱嘉盈的远见,以及她对这个时代新风向的洞察。


在公司成立初期,小团队作战,朱嘉盈关注的问题核心是——如何让美食内容变得让年轻人喜闻乐见,而且看后会有冲动进厨房。“我要吸引年轻人来看我们的内容。美食内容在几十年前就有很多,现在的美食节目依然很多,可用两三个小时介绍一道菜,你觉得年轻人有兴趣看吗?你觉得年轻人会花费那么长的时间尝试做一道菜吗?这样的节目对年轻人毫无吸引力。所以从一开始的食谱内容制作上来说,我要求,第一要简单,一道菜里能去掉的食材一律去掉,或者用其他相似的容易得到的食材替代;第二要精美,美对年轻人有致命的吸引力;第三要快,比如说剪辑出来的视频不可以超过五分钟,五分钟已经非常长了,最好是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就那种短视频的模式,来顺应年轻人‘少废话,有事说事’的沟通法则。



简单、精美又短促有料的内容,内化到公司就是对编辑团队的高要求。当时每做一个食谱,朱嘉盈必请一位专业厨师坐镇,美食编辑包括总编辑在内,不是专业厨师就是美食烹饪爱好者。招聘美食编辑时,朱嘉盈要求编辑首先是一枚“吃货”,吃过很多餐厅而且要会做菜。招聘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煮菜,来考察编辑的选题、摆盘、食材购买等各项能力。做选题策划时,她要求必须从三个角度充分考虑,包括时令、场景设置(包括节日),以及创新的烹调方式。“如果有一些自己的新创意或者不是非常确认的,会专门研制和试菜,保证传播出去的内容都是经过验证且有品质的。”


一般情况下,日日煮会提前两个月拍摄,以保证后期剪辑、分发等工作安排。同时,及时跟进热点事件,保证内容的时效性。除此,朱嘉盈要求要保证食谱的更新数量,传统美食节目以周为单位更新视频,日日煮则保证每天都有两三条视频更新。密集的推出频次,既让日日煮凝聚了一批喜欢新式烹饪的铁粉用户,还为后来新业务模式的推出打下了基础。


与食谱的高质量、高效率制作相对应,日日煮的内容传播也非常注重创新尝试。早期先是以日日煮网站为主,紧接着就搭上了Facebook的头班车。“当时挺幸运,我们第一次在Facebook上分享精美的美食内容时,Facebook的商业化运作还不多,所以很容易吸引到第一拨粉丝。举个例子,比如说秒拍,如果你是最早进去做秒拍的就特别容易吸引到第一拨的粉丝。如果错过了头班车,后续的开发槛就比较高。所以,要做好自媒体运营就要敢于尝试开拓新的平台。



设立上海分公司后,朱嘉盈一边把之前的经验本地化,一边针对内地市场的特点推出特色内容。最初,日日煮的视频内容字幕是繁体字,配音是广东话,优化后是简体字幕和普通话。针对香港用户重实用性,内地用户比较喜欢好玩、有趣、创意性高的特点,日日煮推出区别运营策略,“香港每周一个食谱主题,比如这周主题是春天养肝,食谱就围绕于此;上海的内容灵活很多,要好玩还要有烹饪的成分在里面。比如,《入厨101》主要是教授食材的选择和处理知识;《摆盘101》主要教授年轻人在烹饪之后如何把简单的家常菜装饰得更精致、有艺术感;《我+厨房》主要是传递烹饪的时尚感。”


因为内容精致、有趣,更兼具实用性,日日煮的视频很受主流视频平台的欢迎。特别是朱嘉盈确立的短视频制作路线,踏准了内地短视频的风口,使得日日煮在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和乐视等平台上轻松迎来第一拨短视频粉丝。因为合作良好,优酷、爱奇艺等平台还给日日煮提供了不少线下资源,比如东方航空,北京、广州的高铁站,南京、西安等30多个城市的地铁站都有DayDayCook的视频内容长期播放。这也是朱嘉盈的成功经验之一,做事情必须领先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同的平台上,日日煮的内容会做二次包装,以达到精准吸引用户的目的。特别是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日日煮在微信公众号上非常贴心的在视频以外提供图文内容,以帮助用户节省流量。朱嘉盈非常重视粉丝的力量,日日煮专门设立了粉丝运营部门,来引导粉丝传播日日煮内容,同时引导消费。“在粉丝看完我们的视频内容后,可能马上就想做这个菜,但有些食材可能不是常见的那种,那么就由我们的商城来提供,可以直接点击购买。”


朱嘉盈说,内容的创新和调整永远不会也不能停下来,因为内容制作是没有终极模式的。“现在每个季度有一个策略的反馈和调整,每年有一个大的调整。”按照日日煮的发展历程判断,每次内容的调整都会有新业务的融入,公司也获得更大进步。


从朱嘉盈个人来说,她的角色调整就十分“剧烈”。在2013年中以前的视频里,她从未出过镜。当时有用户问,DayDayCook是不是外国人开设的,会不会过段时间就消失了?朱嘉盈因此决定在日日煮的视频里出一次镜,以告诉用户日日煮的老板是中国人。结果让人大吃一惊,香港多家媒体慕名而来,一些电视台邀请她主持节目。由此,她开始边当老板边当主持人的生活。她在日日煮视频中的出镜率开始约为15%,2016年超过30%,“我们每个月制作100条左右的视频,我拍30多条视频。”


不是主持人科班出身的朱嘉盈,其主持的视频点击量通常在150万至200万,比一般的纯工具型视频高出约5倍。除了美食视频外,朱嘉盈也会通过短视频分享美容和生活方面的内容,目的是希望打造一个针对年轻女性的生活品牌。合壹资本的许亮说,朱嘉盈和日日煮未来有可能引领中国主妇和美食生活的市场。


在日日煮的4个IP“日日煮、Norma、锅妹、辣叔”中,朱嘉盈占了一个。目前,日日煮有13档原创视频栏目,有超过20个原创内容板块并行运营。


截至目前,日日煮全网点击超34亿次,月度活跃用户5500万,APP用户250万,社交媒体粉丝1300万,视频平台粉丝400万。


在这个背景下,日日煮今年开始大调整。原来的内容全部是免费,今年公司分出半个团队专门运营收费内容。“比如说那种烹饪课程等会是我们做内容行业的一个未来。”


永远的极致生活


朱嘉盈说,DayDayCook要给年轻人创造极致生活体验。因此,她给DayDayCook设定的目标就是成为全球性的生活方式的领导品牌。


这个目标似乎有些高远,可在她看来,DayDayCook的用户会体验到这种成长进化。“我从金融业转到煮菜做饭,不炒股票去炒菜,而且当时工作非常累,很多人都不理解。可8个多月后,李锦记等公司通过Facebook找到我们,成了我们的客户。这说明,我们坚持在新锐的、代表未来趋势的新媒体领域率先突破,一开始可能客户理解不了,但他们最终会了解时代并接受我们。从用户来说也是如此,一开始不太相信我们能坚持下来,接着发现我们的内容制作创意迭出,作品门类更是不断丰富和加强,DayDayCook品牌从香港到内地,现在已经是亚洲领导性的生活品牌。


朱嘉盈说:“我们预期公司下一步会有更好的产品裂变,比如日日煮自有品牌已经有几款产品在上海上线,包括食材、ready-to-eat(速食品)和厨具。在香港,已经有酱料、即食品、半成品、甜品、饮品五个品类的产品在售,比如在City Super,Market Place等超市。这种内容牵引,周边产品矩阵跟进的模式,让我们对3~5年内成为真正的全球性生活方式领导品牌充满信心。到那时,我们的用户会惊叹说,‘噢!原来DayDayCook是这样子的!’


媒体通常会把日日煮和美食自媒体如日食记、一人食和友食等放在一起比较长短。日日煮和日食记、一人食同时期出现,朱嘉盈很了解后两家公司。在内容方面,日日煮制作的视频内容以实用性为主,目的是让年轻人喜欢下厨房;其他两家比较偏媒体性。


在未来发展上,三家公司已经分流。日日煮要做全球性的生活方式的领导品牌,日食记衍生出自制网剧,一人食依然专注在制作动态食谱视频。朱嘉盈说:“我不知道自己做了家自媒体公司,在规划DayDayCook发展时,我脱离不开自己的股票分析师的视角,比如DayDayCook的发展策略、盈利预期等,这些在季度、年终报告中必然要出现的指标,也一定会出现在我的规划里。”


对于当前的市场环境,朱嘉盈认为有些被视为金科玉律的信条已经改变。比如她认为流量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领先平台的格局基本稳定了,各平台的流量也不太可能有更大增长了,那么我们如何来实现业务的稳定和持续增长?第一,不看流量看质量。如果有1亿的流量,但只有万分之一的人尝试购买我们的产品或服务,还不如我们好好服务10万用户,其中有9万铁粉愿意随时购买我们的新品。大家都知道广告和流量绑定得厉害,但这条业务线容易大起大落,持续性不强,也因此,DayDayCook两年前就把粉丝经济当作一个方向在做,现在也获得了市场的正向回馈。目前,我们除了自有品牌产品外,还有收费内容、线上线下烹饪班等,新业务的想象空间很大。我们的出发点是用户需要什么,那就是我们的业务方向。”


在日日煮每月5500万活跃粉丝中,60%是泛九零后,其中年轻女生占70%,总粉丝的一半位于一线核心城市,这是内地最具消费力的粉丝群体。朱嘉盈说,预计今年的内地营收中,55%左右来自电商,40%来自广告,剩下的5%来自收费内容。这与香港公司不同,日日煮在香港的盈利构成为80%广告,20%是电商及线下活动。


日日煮的微信公众号,是其推送内容的出口之一,但朱嘉盈说,对于他们来说,最有价值的是那100万粉丝,以及遍布全国的100多个微信粉丝群。“我们去年第三季度才开始做粉丝见面会,现在基本上每月一场,走过的城市包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和北京,接下来会是西安、成都和武汉。首先,粉丝(用户)会给我们直接的反馈,比如说APP的一些问题,就是粉丝们发现的。第二,自由轻松的氛围可以帮助我们测试哪些功能和服务能给用户更好体验。第三,我希望以后微信粉丝同时是我们APP的粉丝,DayDayCook以后面对面的核心粉丝都在APP里头。未来的DayDayCook体验店(计划2018年初建成首家)也要透过APP把线下粉丝导流到线上消费,我觉得这是以后我们服务核心DayDayCook粉丝的一个方向。”


目前,日日煮香港公司拥有160多个合作品牌;在内地,星巴克是首个和日日煮结成联盟的品牌。另外,国内最大的丹麦三文鱼进口商,以及最大的一家进口冻榴莲生产厂家,也和日日煮建立了合作关系。日日煮推出的三文鱼百变吃法视频让其铁杆粉丝印象深刻,贴有日日煮标签的三文鱼产品,也在上海的欧尚、家乐福、沃尔玛、绿地超市、城市超市等超市的88个门店有售。同样,日日煮的榴莲奶冻、榴莲冰淇淋等吃法领导时尚,贴有日日煮标签的优质冻榴莲产品,在来伊份、商场甜品店专柜、淘宝电商均有售。



这从侧面透露了朱嘉盈独特的品牌合作战略,简单说就是品牌输出。日日煮和龙头品牌合作推出“联合产品”,比如“日日煮三文鱼”,合作伙伴能够提供有保障的三文鱼,同时拥有成熟的线下销售渠道;日日煮拥有领先的视频内容制作和传播平台,以及拥有千万级粉丝的日日煮品牌和线上商城。合作伙伴可以获得更好的销量和更好的价格形成,日日煮可以把品牌下沉到合作伙伴的线下销售渠道,以及遍布线上线下的产品销售分成,实现双赢。朱嘉盈说,“之前内容电商仅仅是在自己平台上销售产品,弊端很大。我们颠覆了这种模式,用户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下单,只要购买了带‘DayDayCook logo’的产品,都属于我们的消费者。”


一切还在优化当中,一切只是开始。在创业路上摸爬滚打几年,朱嘉盈闯出了一片天,并寄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每当回首,朱嘉盈都会觉得自己的今天主要来自父母、爱人、朋友和优秀投资人的支持,是他们帮她破除重重困阻。他们曾为她担心,也更会为如今的她骄傲。


对香港和内地的泛九零后创业者们,朱嘉盈最想说:“追求梦想,全力以赴。”她说一定要对得起自己,最后的结果真的不重要。



华商领袖编委会   邮箱:info@hs-lingxiu.com 京ICP备18032406号

Copyright  © 2018 华商领袖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