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





曾仕乾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师。


他曾先后荣获首届新加坡总统设计奖、2006年新加坡年度设计师奖、SIA-Getz 亚洲新锐建筑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大奖等诸多荣誉。


他所领导的SCDA专注于开展多元化的专业设计,包括建筑、室内、景观、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等。目前,SCDA在新加坡、上海和纽约三地均设有办公室,其设计作品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极致心态做“极致建筑”

——SCDA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曾仕乾


2019年,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曾仕乾接受了华商领袖编委会专访。在访问中,曾仕乾详尽分享了他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和成功经验,以下为访问实录:


问:中国本土优秀的设计师往往是既对世界潮流有研究,又是对中华文化有深刻理解的人。那么您对“全球化”下的“本土化”设计有怎样的观察?您在世界各地,包括在中国,是按照怎样的思考逻辑去做好一个项目的文化表达的?


答:这是一个可以不断延伸探讨的议题,所谓“建筑的本土化”在许多论坛上不断被提出及讨论。而我认为,在目前全球化的语境下,很难达到“本土化”,因为我们今天所做的其实都具备了“全球化”的含义,这也是因为信息时代及技术发达的因素。


所谓的“本土化”,出现在设计师如何去理解“本土化”这个词语。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一套叙事语汇,就好比SCDA自身所拥有的设计语言,当一个项目在发生之时,都隐含了我和SCDA建筑事务所对当地的理解,并将其转化于设计之中,它可能是以隐喻且不那么明显的形式出现。


比如说,摩天高楼与现代大楼,这样的一个建筑形态和历史方面其实是脱节的,因为它是一个现代的产物,我们很难把它冠上一个中华文化的一个东西,因为它已经和历史之间有了很大的脱节。另一方面,如果说一个小型项目,例如度假酒店,相对来说就更为容易融入所谓“当地”元素。




南京涵碧楼酒店


问:请您介绍在您成长的不同时期的成功作品,这些作品有着怎样的成长印记?这些作品都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答:宁静感、美和秩序是Heeren Street House、Emerald Hill House以及Sennett House等住宅项目为人们带来的视觉与精神的双重冲击,而同一种语言又延续到我所领导的Soori酒店品牌中。


随着设计方法的日渐国际化,对于气候、文化和地域的解读也愈加娴熟,于是我们便在三亚艾迪逊酒店和即将建成的成都蔚蓝卡地亚安达仕酒店中领略到一种建筑精神的共通性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感。


问:在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中,您是少有兼而有之的设计师。您对这些流派的风格有怎样的认识和把握?历史、空间、美学和功能性等众多因素的参与,您是怎么将之融为一炉的?


答:在多年的实践后,我发现古典主义,在建筑形式的塑造层面,可谓建筑的试金石。


我们的设计理念继承了古典主义对于秩序、空间、比例、序列的严谨性。这些基本元素与设计手法可以在不同的设计条件及设计功能下广泛的使用。


问:SCDA从新加坡走向全世界,所依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公司在全球不同国家地区,当前有哪些比较优势?


答:SCDA致力于通过多专业、整体式的设计手法捕捉设计场地的“场所精神”。设计结合人文历史、地理气候和当地景观资源,充分尊重当地自然与文化的可持续性。


目前SCDA设计作品已经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


SCDA在新加坡、上海、纽约均设有事务所,这足以保证我们在全时区范围内连续运营。尽管各分公司地处不同的时区和文化环境,设计的决策和执行是高度统一的。各分公司聘用当地顶尖的设计人才,对文化细微差异的直觉及对全球化制造网络的熟悉保证SCDA在国际化的同时不失设计品质和品牌质量。


问:我们再具体聚焦一下您在中国的事业。您第一次登陆中国内地是在哪一年,有何机缘?公司最早为自己确立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公司的使命和任务是怎样的?


答:事实上,SCDA早在1996年上海青浦项目中就已经涉足中国市场。SCDA的设计理念自成立之初延续至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市场及中国区的项目设计一直是我们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2年,SCDA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此举是为了提高对东北亚区域客户的服务以及更好执行落地中国在建项目。


SCDA拥有独特的设计理念与清晰的设计辨识度,在中国建筑市场的白银时代,我们相信可以经受住考验。对我们而言,每一个个体项目都是整体设计探索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每一个项目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不断精炼与进化的产物。


问:请您介绍公司在中国内地发展的里程碑?每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答:对于我们而言,在中国区我们有很多可以称之为里程碑的项目。成都蔚蓝卡地亚中心及南京涵碧楼酒店作为地标性项目重新定义了城市天际线。我们同样珍视参与三亚艾迪逊酒店及丽江四季酒店等知名度假类酒店的设计机会。


当然,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居住类项目设计也同样令人振奋。




问:目前,世界一流的设计师都陆续来到中国,这是否预示着中国建筑设计业最好和最差的时代的到来?


答:设计师固然重要但需结合本土业主、施工团队将好的建筑落地。中国在经历近20年的建设之后,至今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吸引全球最好的设计师共同打造经典作品也是必然的。


我认为对设计师而言,这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代,不同的想法与创意汇集在一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问:从您打过交道的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来看,你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否顺畅?有哪些交流的难点?


答:SCDA目前与中国客户的合作与沟通是非常积极且通畅的。我们互相理解并尊重各自的品牌理念,同时我们能够一起以协同一致的方式迅速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


问:您的原生家庭为您奠定了怎样的根基与价值观?


答:我被自己小时候住的房子——槟榔屿龙山堂丘祠(Khoo Kongsi compound in Penang)深深的影响着,槟榔屿(Penang)是马来西亚西海岸外的一个小岛。龙山堂丘祠围绕一个公共庭院进行规划,是我们家族几代人共同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


我现在仍能描绘出我小时候住的房子里的空间和光影变化——又长又窄的空间被敞开的通风井分隔开。我记得雨水清新的味道渗透到建筑中,弥漫在整个下沉院落中,还有建筑中的斑驳的光影。


问:您有怎样的求学与受教育经历?这期间,哪些特别的事件或特殊的机遇,为您后来的事业埋下了伏笔?


答:1980年,我在高中毕业之后去了美国,那一年我18岁。


最开始我是在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读书,在那里完成了自己的艺术学士学位。我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求学时的导师Leslie Laskey师从Lazlo Moholy-Nagy,他所教授的关于包豪斯理念的课程对我影响深远,我从中理解了如何通过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法和材料实现设计的实用性。


在华盛顿大学毕业之后,我又到耶鲁大学继续学习建筑学。在耶鲁大学期间,我的导师也是一位业内非常著名的建筑师。


完成学业之后,我起初为纽黑文市的艾伦·格林伯格(Allan Greenberg)工作,之后我搬到纽约并且开始为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工作。


1995年,我返回新加坡,并成立了公司。


问:您在开创事业时,是否考虑过风险的问题?因为彼时新加坡的市场不大,但设计师很多。那时候,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化解的?


答:对于所有位于起步阶段的公司而言,最大的挑战往往是寻找合适的项目与客户。当然,设计规范与设计条件的约束也是一大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已经逐渐开放,并鼓励具有创意的设计。


问:目前,SCDA在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业务团队规模是怎样的?


答:目前SCDA各公司总计约135名员工,业务团队包括建筑、室内、景观、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市场、财务及行政部门等。


问:公司现在的人才储备与公司发展需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还是供需基本平衡?你们有哪些吸引人才的地方?您选择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答:我们会认真审阅每一份简历和作品集以确保合适的人选,SCDA永远为与我们价值理念一致的专业人才敞开大门,我们期待有才能与多元背景的人才加入SCDA。


问:您怎么看领导人对于一个事业的重要性?您在选拔公司业务主管的时候,在素质要求上会比较注重哪些因素?您的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答:我们采用并贯彻一致的设计理念,因此公司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公司设计理念的延伸及重要的组成部分。


问:可以说您带领的公司是在创造人类的品质生活环境,那您怎么看待企业以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如何平衡善尽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


答:在SCDA,我们坚信设计的美观性与可持续性是息息相关的,而这种理念同样传递出社会与文化责任感。我们为年轻的建筑学生提供奖学金及实习机会,同时也鼓励并资助员工自发组织的活动。


我们的员工最近成立了SCDA绿色协会以及SCDA实验室,以探讨和探索工作场合的可持续性及新技术主导的可持续材料研发。


问:繁忙的工作之余,您在闲暇时,有怎样的兴趣和爱好?


答:说实话,我在管理SCDA,并运营Soori Bali度假村,同时还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授课,所以并没有过多的闲暇时间,但是旅行和阅读是我兴趣的一部分。

华商领袖编委会   邮箱:info@hs-lingxiu.com 京ICP备18032406号

Copyright  © 2018 华商领袖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