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





他出身马来西亚贫困的华人家庭,依靠自我奋斗改写命运,成为建筑行业顶尖精英。他把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发展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工程建筑和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并将当今国际两大主流建筑工程TURNKEY模式和BOT模式引进马来西亚,为整个马来西亚建筑工程业的发展服务导航。他身在异国却心系故土,为推动中马两国交流不遗余力,奔走在华文教育的第一线长达30多年,是华文的守护者。虽然已经荣膺马来西亚拿督勋衔、中华十大经济英才等无数荣誉称号,但是他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永远是他人生的座右铭。


他就是马来西亚建筑商公会前任主席、现任名誉顾问,金务大有限公司前执行董事,马来西亚百利楼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拿督黄奇仁。


建筑英才  华人榜样

——马来西亚建筑工程领军者、百利楼发展董事长黄奇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黄奇仁不平凡的一生,或许在被冠以“奇仁”这个名字时便已注定。


家境贫困、年少丧父、学业未成,黄奇仁的前半生充满坎坷。但是他却坚持“跌倒了,爬起来”的信念,靠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终成国家栋梁,为马来西亚建筑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马来西亚建筑工程界的领军人物。


商业之外,黄奇仁还热心公益,先后赞助2000年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和2005年马来西亚全国乒乓球超级联赛,有力推动了马来西亚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他还通过各种方式不遗余力推动华人文化和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希望通过教育可以把传统价值、知识及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黄奇仁是自立、自信、自强的华人企业家榜样。


少年坎坷  自强不息


黄奇仁是马来西亚的第二代华侨。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生活所迫,黄奇仁的父母离开家乡福建,辗转至马来西亚的太平小镇谋求生存。


异国生存困难重重,尽管马来西亚并不排斥华人,但种族间的隔阂却天生存在。黄奇仁回忆父辈生活时不无唏嘘,“没有人肯找我的父亲去做事,也没有人会跟他搭伙工作”。


从杂货批发到火炭批发,黄奇仁的父亲靠小本生意勉强维持一家十口人的基本生活。每到节假日,黄奇仁兄弟几个都会帮父亲做事。贫困的家境,使得他早早面对外界的风霜雪雨。


黄奇仁16岁时,父亲猝然离世。这种境况下,家里每个孩子都被迫开始半工半读,求知欲极强的黄仁奇开始学习一项手艺——木工,这项业余活动成为他人生最黑暗时期的微小星光。


但是木工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最危险的职业,民间有俗语讲“十个木工九断指”。尽管现代木工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良,但致残率仍远大于其他工种,一个门外汉学好这门手艺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


少年黄奇仁凭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锻炼出卓越的木工手艺。他的设计和操作总是高人一筹,为学校和州属赢得了许多奖项。此外,这门手艺也为贫困的家庭切实出了一份力,家中的家具大多都由他一手承办。


与此同时,黄奇仁还要努力完成学业、打工挣生活费。大部分成年人都承受不住的压力,他咬牙坚持了下来,而且木工和学业都做的非常出色。


学生时代,黄奇仁数学成绩优秀,曾在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比赛名列前五甲。理科上的卓越天分,为他步入建筑行业奠定了基础。



2008年,黄奇仁在全球建筑峰会上发表演讲


以优异成绩完成了高中教育后,黄奇仁被本地槟城理科大学录取。憧憬着大学生活的他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是,最终因为家里经济太紧张,黄奇仁不得不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


虽然如此,黄奇仁并没有一蹶不振。他在高中毕业刊上写下了24个字:“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再尝试。有机会,利用它;无机会,制造它。”


短短24个字中艰辛几何、希望几何,只有彼时的黄奇仁最为清楚。他深知自怨自艾无用,收拾行囊继续向前才是正途。生命只有一次,即使生活不易,也要活出一个精彩。


自学成才  投身建筑


1970年代,马来西亚开始推行工业经济计划,建筑业蓬勃发展。1977年,中学刚毕业的黄奇仁遇到一位慈善家,这位慈善家聘请了20多位家境贫困的毕业生进入建筑公司工作,黄奇仁幸运被选中,投身到建筑业的热潮之中。


黄奇仁成功加入了当时北马怡保一间小有名气的建筑公司——成荣(MUDAJAYA)建筑公司。当时黄奇仁尚未意识到,这里是他未来成功的一个起点。


对于黄奇仁来说,工作并不只意味着养家糊口,还寄托了成就一番非凡人生的信念。加入成荣后,他比同龄人更愿意钻研、愿意吃苦,对于每一个机会都倍加珍惜,对于公司交托的任务不敢有半分懈怠。同时,初入社会的他也在认真观察和学习周围一切有利的交际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奇仁的工作成果获得了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赞扬。凭借着优异的表现,他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被破格提拔至工地主管要职,负责所有工地项目的运作。此时初露头角的黄奇仁,在工作岗位上占了三个“最”,即最年轻、职务最高、最有话语权。


此后数年里,黄奇仁主要负责监督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和执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建筑工程业的年轻专家。同时,通过不断开拓业界人脉,他成功融入主流社会,为此后事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更为宽阔的大路。


不仅如此,他还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一直以来,黄奇仁都为自己没能完成大学学业耿耿于怀。他深知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担任工地主管期间,黄奇仁挤出时间考取了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的土木工程文凭,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和讲习班。每天,他都在工地和书本、理论和实践之间反复学习、验证,专业技能突飞猛进。



黄奇仁获颁马来西亚建造业优秀奖MCIEA《2012年度杰出人士大奖》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80年初,成荣建筑公司的股份被子公司金务大收购,一个崭新的、雄心勃勃的金务大公司诞生。黄奇仁因为表现优秀,被特别聘请为创办执行董事。


事实上,黄奇仁可谓临危受命。因为当时马来西亚建筑行业并不景气,彼时全球经济衰退,马来西亚的建筑行业也受到了严重波及。重组成功后的金务大仍然只是一间分包小型建筑商,面临巨大的挑战。


当时,飓风过境,万物蛰伏,很多公司都选择了停业或缩减规模,以期避过这场灾难。但黄奇仁等金务大管理层却做出了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先将公司从北马怡保迁移至200公里外的吉隆坡,两年后又迁到离首都30公里外的卫星市八打灵再也市。


这两次的搬迁,使得金务大更接近马来西亚首都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其发掘到更多商机。


不过,使金务大度过这场危机的最大原因并不是此次搬迁,而是黄奇仁找到了助力金务大赢在未来的核心武器——一览式(TURNKEY) 建筑工程方案。即由一家企业与业主签订总承包协议,并一站式完成包括设立、施工和监理在内的建筑工程所有环节,最终达到客户只需“转动钥匙”即可使用一个工程的效果。


早在攻读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的土木工程文凭时,黄奇仁便对TURNKEY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这是一个对企业和业主都有利的双赢新方案,也是助力马来西亚建筑业走出低迷的新模式,同时也是金务大未来航行的新方向。


想象固然美好,但现实依旧骨感。尽管黄奇仁尽力游说政府,希望能够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加快TURNKEY方案的普及,但所有的新事物都代表着未知,当政者往往不愿打破当下安稳的时局,黄奇仁多次建言都没有结果。


然而,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黄奇仁风雨无阻地往来于相关官员与机构之间,最后政府被打动,TURNKEY方案在政府力量的加持下,在马来西亚更多领域推广开来。


此次改革中,作为先行者的金务大成功揽获多项基建工程项目,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工程,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在这一轮行业洗牌中站稳了脚跟。


TURNKEY方案是助力金务大走上正轨的助推剂,而“建设—经营—转让 (Build-Operate-Transfer, BOT) ”的BOT私营化模式则是带领金务大腾飞的有力武器。


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等国家已广泛采用建设BOT私营化模式,这种模式开启了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融资先河。通过这种模式,政府公共借款和直接投资都减少了,财政负担得到缓和,还能解决很多经营良好的基础设施工程的资金短缺问题。


那时,马来西亚建筑行业面临“发展有余、资金不足”的困境,BOT模式非常有利于打破困境。有实力的企业为有前景的项目承建工程,并能从中受益,这种方式为马来西亚建筑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增长点。黄奇仁以敏锐的商业头脑率先发现这个机遇,并且再次不遗余力地开始游说马来西亚政府。


最终,BOT模式在马来西亚得到广泛应用,为马来西亚建筑行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也助力金务大从一家藉藉无名的小公司向国际化的大企业迈进。


此后20多年里,金务大通过BOT模式获得了众多大型基础建设工程的合约,逐步发展为马来西亚建筑行业领军企业。


1992年,在黄奇仁等人的努力下,金务大凭借卓越经营业绩成功在吉隆坡交易所上市,当期市值约5000万美元。


然而上市不久,金务大就遇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马来西亚建筑行业。黄奇仁凭借丰富的经验同金务大领导层一起,积极规划金务大未来的业务,通过重组融资的方式,确保公司得以继续成长。


现在,金务大集团已成功地开展了多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工程,包括大道、水利和隧道等,另外在印度、中东国家、越南都有投资项目和工程。


可以说,金务大见证了黄奇仁优秀专业能力以及卓越商业天赋的发展,黄奇仁则见证了金务大从风雨飘摇的小企业,一路成长为一家市值超过20亿美元的领先公众公司,这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


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


除了经营管理金务大,黄奇仁还为马来西亚公共建筑事业做了大量贡献,赢得了马来西亚主流社会的尊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黄奇仁先后担任马来西亚建筑商公会副秘书长、副主席、署理主席、主席,东盟建筑商联合会创会会员、主席,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的基本建设和私营化委员会副主席。在这些机构任职期间,他一直致力于巩固和推动马来西亚建筑行业的发展。


在马来西亚建筑商公会工作期间,黄奇仁代表公会参加了数届亚洲和西太平洋承包商协会峰会,带头推动了东盟建筑商联合会。同时他还带领马来西亚建筑商公会融入亚洲暨西太平洋营造业公会。通过参与各种国际活动,马来西亚建筑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除此之外,黄奇仁还担任马来西亚绿色建筑指标联合会顾问、马来西亚国家服务业联合会副主席、马来西亚国家建筑工业发展局董事、马来西亚建筑业劳工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局顾问等社会职务,通过这些机构向社会输送自己的光和热。


一直以来,黄奇仁都致力于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呼吁开发商善尽社会责任,加强职场安全、卫生管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他认为“企业家不能只关心盈利,更要兼顾维护公民权益、社会环境的责任”。


作为一名深具环保意识的建筑专家,黄奇仁一直在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早在10年前,他就采用绿色建材,为自己家庭建造了一所绝对低碳的住宅。马来西亚绘测师协会主席陈乐文在参观黄奇仁的住宅后,特意为他颁发了绿色建筑标准证书,并在2011年推出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1996年,黄奇仁还倡议成立了一所大型非营利性技工培训学校——金务大机械技工培训学校,耗资1000万美元。至今,金务大机械技工培训学校已培训了超过3万名技工。


谈及这所学校,黄奇仁不无自豪地表示:“这里有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盾构机训练中心,学员不光是内部员工,也有其他公司的员工,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中东越南都会对我们所发放的技工训练文凭极度认可。”


2004年,通过马来西亚建筑商公会,黄奇仁又积极推动了建筑业劳工交换中心(CLAB)的成立,为那些持有效准证的外国建筑工友提供保障。



2016年,黄奇仁获颁“麦克米兰·伍兹全球奖”之《终身成就奖》


因为对马来西亚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奇仁在马来西亚先后获得Bintang KESATRIAMANGKU NEGARAK.M.N.勋衔、马来西亚太平卓越华裔人物奖、年度最佳承包商奖、DARJAHINDERA MAHKOTA PAHANG(DIMP) 拿督勋衔,这些荣誉充分显示出了马来西亚主流社会对黄奇仁的认可。


除了关心建筑业,黄奇仁还热心体育事业。他是一名乒乓球狂热分子,曾先后赞助2000年吉隆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以及2005年马来西亚全国乒乓球超级联赛,有力地推动了马来西亚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作为Kota Permai俱乐部兵乓球队的领队,黄奇仁也曾率领球队参与马来西亚全国乒乓球超级联赛,并在2002年和2005年的赛场上分别夺得亚军和冠军。


华文教育的传承者


在推动马来西亚建筑业发展的同时,黄奇仁也不遗余力地促进中国和马来西亚建筑业的合作。他认为,中马建筑界可以在专业、技术,特别是在快速建筑方法和国际实践经验这两方面进一步交流。


“我热烈地期盼中国对外承包商会与马来西亚建筑商公会持续合作,共同挖掘潜在商机,在双边合作上发挥巨大的效益,以应对全球新格局下形成的新的挑战和商机。”黄奇仁说。


在黄奇仁带领的马来西亚建筑商公会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已成功加入东盟建筑商联合会,并于2010年6月在新加坡举办的第30届ACF理事会上签约,未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无疑会更加紧密,尤其在建筑业及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展及经济转型方面。


作为一名华人贤达,黄奇仁同样在中国赢得了诸多美名。2010年,他先后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杰出商业领袖”、第七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特别奖,并被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论坛暨中外杰出企业CEO圆桌会议授予“中外杰出创业企业家”的荣誉表彰。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虽然生在马来西亚,但黄奇仁一直关注中华文化,关注推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进展。


由于历史和种族因素,马来西亚对于华文教育一直有一定的限制政策,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始终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但是马来西亚华人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23.6%,故土难忘,他们热衷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希望后代能够传承延续。19世纪初,华文教育以私塾的形式出现在马来半岛及新加坡等地。


作为华文守护者之一的黄奇仁,早早地便投身于发展华文教育的事业之中。30多年前,黄奇仁就致力在马来西亚推动普及华文教育。但那时他的精力以及经济条件有限,但是他说“能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事”,自1980年起,黄奇仁每年都会为太平华联国中学生福利基金捐款。


此后,他怀抱着一腔热忱奔走于华文教育事业的第一线,积极为马来西亚建设华校筹募建校基金。逞一时之能是一件易事,日复一日的坚持却难能可贵。在推广华文教育的道路上,黄奇仁的努力感染了一批同行及华裔爱心人士,筹款活动上这些人踊跃支持。


在筹款上,黄奇仁也摸索出一些关键点,比如要找到合适的筹款对象,找对了人,一个晚宴就能筹集1000万。而且要找专业的会计师来统计,账目清晰透明,参与筹款的人就更积极踊跃。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群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黄奇仁等爱国华裔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下,如今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已经突破了种族的界限。黄奇仁不无自豪地表示,以前的华文学校很落后,现在建的比政府办公楼都要好,而且“华文教育的成长力不是我们能够预料到的,现在华文学校的学生不光有华人,还有外族马来人,最高的时候一个学校有八成是非华人,如今的马来西亚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推动建设华校”。


现在,马来西亚已经建设有1400多所华文学校,华文教育的普及率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是相对较多的,是除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澳门以外唯一拥有小学、中学及大专的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


然而,每当谈及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达成的成绩之时,黄奇仁总是淡淡地表示自己只帮了四五所学校,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扩大有赖于众多华裔热心人士的帮助。他还表示“长此以往,依靠着这种团结的力量,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会出现一片蓝天”。


努力至今,马来西亚的华人里已经有三四成可以接受华文教育,黄奇仁表示当下的愿景就是保持并发展这个数字,让他们能够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中学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除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之外,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同样办的不错。


但随着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逐渐普及,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校拥挤问题愈发严重。2019年,在马来西亚巴生中华小学迎来108周年庆之际,身为中华小学建委会主席的黄奇仁表示,校方在成立建校委员会后决定新建一栋8层教学大楼以及一座综合礼堂,以满足学校未来的发展需要。此外,他还表示将筹募200万令吉,用来完善及提升教学大楼、综合大礼堂的硬件设备以及修复两座旧教学楼、扩建图书馆、装修教室。


黄奇仁深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让中华5000年文化在异国土地上代代相传是他的心愿,他将用余生去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


除了关心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黄奇仁还关心中国内地的教育事业。2011年,黄奇仁通过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向家乡晋江市东石镇的几所小学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图书。同时他还是晋江市东石中学的首届董事会名誉董事长、湖头小学校务会荣誉董事。


如今,已年过花甲的黄奇仁选择急流勇退,除了推广华文教育,他将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中。黄奇仁的一子三女都获得海外名校硕士学历,弥补了他未能就读大学的遗憾。儿子黄共辉毕业于伦敦大学,主修建筑学,继承了黄奇仁建筑事业的衣钵,在他的指导下已经小有成绩,获得了马来西亚国内的建筑奖项。子女们都对黄奇仁非常崇拜和尊敬,妻子也非常为黄奇仁感到自豪。


一直以来,黄奇仁都认为无论困境还是顺境,都要勇敢坚强、不屈不挠,而且他认为做人和做企业一样,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品质、懂得感恩。实际上,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和企业公民,黄奇仁已经尽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和企业决策者的责任,但是他仍旧丝毫不敢松懈。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表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永远是他人生奋斗的座右铭。

华商领袖编委会   邮箱:info@hs-lingxiu.com 京ICP备18032406号

Copyright  © 2018 华商领袖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心网